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主体的功能一是解释和深化导语,二是补充导语没有涉及的材料和细节。主体是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要毫不矫柔造作,少事形容雕琢;要细节充足,信息丰富;要补充因果性质的材料或导语限定事实之外的暗示性情况,以便读者更清楚更具体地了解事实,深刻理解消息主题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总之,主体要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情况,作者要从读者角度自问: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读者接触这件事后,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情况是什么?
主体写作要点:一是围绕主题、紧扣导语。主体必须紧扣导语轨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不能转向和脱节;要通盘考虑,围绕主题挑选素材,有些素材即使很感人,如果与主题无关,也要忍痛割爱。二是段落分明、启承自然。写作时要把素材排队,安排好次序;哪些素材构成一段,哪些素材构成另一段,力求泾渭分明,层次清楚。段落宜短宜多不宜长,一段只写一层意思,尤忌纠缠不清;段落之间的过渡要尽量找到有机联系。三是手法灵活、叙述生动。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认为“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和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其中的表现就是指生动形象的描述,用来说明抽象事物效果会更好。四是以直接引语为主,少用议论。当事者原话是消息的事实,转化为间接引语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造成消息失真。读者的关注点是消息本身而不是作者的议论。作者可以在遣词用句中表明态度,褒贬人物,针砭时弊,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就是一字以褒贬的春秋笔法。
背景
背景指新闻事件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分为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背景不单独成段,要穿插在主体中交代,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事件的内容和价值,以衬托深化主题,解释原因,或者表明作者的观点。
结尾
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马克吐温说“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根据需要,也可附以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结尾。
2、消息写作技巧
一是一事一报,一条消息同时报道几件事情,既混乱又不易简短。
二是精炼事实,通过理性分析,把主要事实集中在一起,不能漏掉有用细节,参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消息典范》。
三是提取价值,只看表象,缺乏对本质的认识,就容易忽略掉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要抽丝剥茧提取价值,参见《发现新闻,写好消息》。
四是选取一点,要窥一管而知全貌,以部分事实表现新闻事件的整体。例如,在《“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宣讲会感动天公》中,“连老天爷也被感动了”,这句自言自语暗示职工深受感动。该文原标题为“省林科院组织职工参加治沙先进事迹宣讲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冲击力,写本稿时受“生动形象的短语可写进导语”启发改为现题。
3、消息写作的误区
一是弱化标题,随意编排的标题会被读者一扫而过,要认真拟定标题,以创新、贴切、准确、精炼为原则。
二是角度错位,角度是新闻的灵魂,找准角度就成功了一半。应该努力把握报道方向和视角,善于从零碎杂乱的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例如,基层单位会议不是新闻,会议出台的举措才是重点,以此为新闻点,稿件就会出彩。
三是贪大求全,总想全面反映单位工作,又不得要领,便各方面都带上一笔。文秘人员写作常带有机关应用文痕迹,把消息写成总结报告,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生厌。
要避免上述误区,必须多读、多看、多练习、多思考,更要摒弃为完成任务而写作的态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消息的类型
一是动态类,报道单位及其业务相关的自然事物动态,包括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要客观真实,确保时效。忌用摆拍照片和非常识性图片(参见《这张插秧新闻图片是摆拍的吗?》)。
二是科技类,报道单位及其业务相关的科学新领域、新发现、新证据、新概念、新的科学解释、原创性科研思路、科技新发明等,例如《农村教师发明砂田苹果园水肥管理新技术》。强烈建议科技人员发表论文、获得专利、验收成果后,撰写消息以宣传自己的科研成就。
三是视察、慰问类,一般分四段,导语段介绍参与人员和视察、慰问对象,第二段介绍活动过程,第三段提炼领导意见,第四段总结领导肯定成绩和祝愿的讲话要旨。
四是会议类,一般分四段,导语段介绍与会人员和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和嘉宾发言,第三段理清会议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意义。
五是活动类,一般分三段,导语段介绍主承办单位和参与人员,主体段叙述活动过程、活动现场和现场观众的反应,结尾段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六是表彰类,一般分三段,导语段介绍表彰对象,主体段概括表彰对象的事迹,结尾段提炼表彰对象感言、决心或领导对表彰对象的希望。
七是事件类,具体完整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要透过表面挖掘事件的深层含义,并预见其影响和意义;要见事见人,关注事件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慎重报道负面新闻和恶性事件。
以上七类事件的发生频率依次减小,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更少,需要作者仔细甄别和提炼。此外,还有解释类、非事件类等类型,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新闻写作水平,一般人不易掌握,基层单位也很少涉及这类消息,不再赘述。
三、资讯写作指南
本节综合《如何写好政务信息》《政务信息写作入门》《老秘谈政务信息怎么写?》《十种政务信息写法,六大信息写作技巧,统统一网打尽!》《六种政务信息的写作要领》等文而成。
资讯通常称为政务信息,又称简讯、简报、信息等,其基本要求是新、实、准、快、精、深。
资讯的特点:一是政治性,政治立场鲜明,政策性强。二是综合性,涉及各方面工作,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三是有效性,对决策有价值,有一定时效。四是针对性,服务于政府及中心工作,服务于基层和部门,服务于社会公众。五是及时性,第一时间反映突发事件或工作动态。六是超前性,预先收集、加工、传递倾向性或苗头性问题。
1、资讯的主要内容
一是上级领导有关本单位的重要讲话和批示;二是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决策、批示的措施和成效。三是上级机关交办事项的落实情况;四是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重大成就;五是单位一段时期内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绩。六是单位业务工作基本情况和重要动态,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七是单位在履行职能、深化改革、能力和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业务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探索性工作,以及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或创造性的做法;八是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事故、灾情、社情;九是突发事件及其进展、原因、后果和处置情况;十是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形成的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研究报告,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等;十一是职工思想动态、情绪、诉求、意见、建议,兄弟单位对本单位的建议,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情况;十二是单位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其举措、对策。
2、资讯选题
资讯选题就是全面收集信息,深入挖掘形成资讯主题,基本要求是紧扣关注点,突出重点、亮点、热点、难点,适当注意冷点,抓住闪光点和增长点,凸现特色,强化综合。
选题诀窍:换位思考,一分为二。换位思考就是站在资讯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一分为二就是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益处,也看到事物的弊端,既看现在,又看未来;要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引申开来,联想到过去是否存在同类问题。
资讯挖掘方法:一是综合法,分析提炼零碎肤浅的信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资讯。二是追踪法,以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或工作落实的各个阶段为线索,追踪收集情况。如上级作出重大决策以后,及时收集反馈传达贯彻的作法、步骤,落实的措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连续反映。
三是逆向思维法,当某项活动处在高潮时,或某个问题被多数人肯定或否定时,冷静地从反面思考分析有无偏差、一种倾向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这样加工信息撰写完成的资讯,价值往往更大。
四是学习借鉴法,浏览各类网站,见到某条资讯眼前一亮,似曾相识,说明本单位也存在同类信息,分析并借鉴其方法收集信息撰写资讯。
此外,还有机遇引发法、调研法、会议收集法等。只要勤奋刻苦,敏锐深入,掌握规律,还会拓展出更多的信息采集渠道来。
3、资讯的结构
资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讯尾五部分组成。导语和结尾可有可无,篇幅较短时多省略。讯尾附于全文末尾,标明资讯提供单位和责任人。单位网站讯尾统一为两行缩进四字右对齐标注,第一行标注“审核:***(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第二行标注“供稿:***(科室或个人)”。
资讯在于提炼汇总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于政府及中心工作的长篇资讯信息量大,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分析专业素养,能够准确把握政策和领导意图,只有高级情报分析人员才能驾驮,例如在美国有为总统做简报的情报官(参见《八年前的今天,这个人死了,整个美国沸腾了……》)。为求简便,本文仅介绍由标题和主体构成的简化版资讯,有志者请参阅《政务资讯扩展阅读材料》《政务资讯例文》。
标题
标题体现资讯主题,要做到新颖醒目、主题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一语破的,准确简洁明快。主题是资讯的内核和中心,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一条资讯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准确提炼主题。
标题类型:一是数字型,选用关键性、代表性的数字制作标题,多用来反映工程进度、工作成绩等进展性资讯。二是词汇型,选用代表性词汇制作标题,常用于经验介绍、工作措施等推介性资讯。这类标题忌带艺术色彩,忌形容、夸张、含蓄、婉转,尤忌晦涩朦胧;要避免“强化措施、认真做好、从几个方面入手、多种形式”等模糊词句。三是杂合型,并用词句和数字,常用于综合性、突发性、动态性资讯。在特定条件下,资讯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重要细节等写入标题,形成一句话型资讯,有利于读者迅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应急措施,如“**国道**段两货车因大雾天气于今日凌晨相撞导致1死3伤”。四是短信型,语调音节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县强化五种意识,突出五项重点,提高办公室工作整体水平”。
常用标题形式:一是直述式,直截了当,简明扼要,例如“**县一纳税人暴力抗税被刑拘”。二是总括式,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反映资讯概貌,例如“**市局部署**检查”。三是预测式,展示事物的前景、发展趋势,揭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市森林覆盖率可望突破20%”。四是承接式,标题与正文融为一体,语意上就是正文的第一句话,使资讯利落紧凑,例如“**局今年计划干成十件事”,一是……二是……。还有表态式、问答式、宣言式等,要求写作水平较高,把握不好会弄巧成拙。
主体
资讯的主体,只要按顺序以同位句分清层次撰写即可,一般直叙,不加修饰。每一层次都要有最大信息量,层次不完整会降低信息有效性,进而影响政务决策的进程和准确性。写作时要巧妙设计结构,反复推敲字句,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凝练、庄重精确。全篇要有闪光点。
写作方法:一是以时间为序,多用于反映事件类资讯。二是以逻辑为序,以因果、大小、重轻、主次、点面、递进等为叙事顺序。三是时间与逻辑交叉为序。四是横向排布,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时则按次序横向排布,如“**局推进**建设,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4、资讯撰写的要求
一是观点新颖,内容实在。每条资讯都要力争说明一个问题,引出一个新观点,体现一种新思想。要虚实结合,以事论理。
二是短小精悍,朴实无华。要笔墨集中,不枝不蔓,结构简单,条理分明;要开门见山,不穿靴戴帽,切忌空话、套话;要删繁就简,尽可能删去可有可无的段落、句子、词语,力争以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三是要素齐全,表述准确。忌用“大概、可能、也许”等似是而非的词汇;遣词造句要准确,合乎逻辑,防止句子成份不全、名称数字前后不一、概念模糊等;结论要准确,要恰如其分,防止主观、片面和绝对化。
6、资讯的主要类型
一是措施类,开展某项工作的措施,如“**局提出打造**五项措施”;
二是启动类,某项业务工作的启动,如“**工程全面启动”;
三是计划类,专项性工作或项目计划,如“**局将造林**公顷”;
四是成效类,工作成绩、成效或阶段性进展,如“**局**工程成效明显”;
五是通报类,通报新情况、新现象、新变化,如“**局**项目通过验收”;
六是创新类,工作中的新做法、现象,如“**院在**市建立**基地”;
七是紧急类,突发事件及其处置措施和情况;
八是首位类,某方面业务工作总量、规模居全国、全省、全行业前列位次,如“2018年**县造林面积居全省首位”;
九是破关类,某方面业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如“**年**院发表论文**突破千篇”;
十是区域类,某项工作获得荣誉称号、成为试点单位,或者与全国性事情发生了联系,如“**机构成为全国**工程试点单位”;
十一是首创类,在全国、全省首创性成效、成果、做法或率先作为,如“**局成为全国首家**单位”;
十二是反映类,如“基层反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
十三是经验类,如“**局创新**科技机制的几点做法”;
十四是建议类,如“**局**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十五是调研类,如“明年**工作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四、消息与资讯通论
1、消息与资讯的区别
消息面向全社会公众。资讯分为提交上级、单位内部、社会公开三种情况。
消息的核心在于消费之消,重在刻画细节叙事。资讯的核心在于资用之资,重在提炼整合有效信息,标题+做法+数字(例子)=资讯。
有些素材既可以写作消息,稍为加工也可以改成资讯。
2、作者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嗅觉灵敏,选题准确,取材新颖,换位审视。
六忌:一忌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二忌主观片面,以偏概全;三忌蛇过打棒,雨晴打伞;四忌零打碎敲,东拼西揍;五忌盲目;六忌雷同。
3、消息和资讯的修改
稿件完成之后,应对内容认真核对,仔细修改,尤其资讯必须严肃严谨对待,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者切不可抱有“差不多”的心态,麻痹大意不仅会失荆州,更可能造成舆情风波,后果严重。一看二改三查是修改的基本程序。
一看,了解原稿内容、结构、语言等情况,发现问题,设想修改方法。
二改,修改原稿内容、结构、文字、标题、标点,核实更正不准确的地方;重新调查、补充残缺的内容。先调整结构,安排段落;再修改细节,润泽文字;最后通观全文,修定标题。
三查,修改完毕,稍作停顿,干些其他事情,以免原有思绪干扰检查。再从头至尾审读一遍,看是否符合原意,是否存在不当之处,是否存在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的地方,最好请同事读一遍,检验是否存在没有说清楚、歧义、晦涩不明的地方。反复推敲,最终定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