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连续3天零新增,现在还能去北京吗?
最近北京出现了聚集性的疫情,连续几天新增的确诊病例超过了100人。因为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及政治中心,有些朋友就开始担心,这个时候还能去北京吗?
我有位朋友是在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上班,他们集团的总部正好在北京,根据公司的安排,下周就得去北京出差。
然后这几天看了新闻,他有些顾虑,这时候是不是该去和领导商量下,改变行程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疾控专家:目前没必要限制人员来京6月15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专家吴尊友就北京疫情形势回答了有关问题。
关于是否能往返北京的问题,吴专家表示:北京很大,地域广,人口多,这次疫情涉及到的区域还是很有限的。我们一直提倡精准防控,就是精准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除了这些范围以外,北京还是比较安全的。
所以去北京的人,要注意哪些是高风险地区,哪些是中风险地区。至于到低风险地区的人,回去后没必要进行隔离,也没有必要限制人员来京。
我们可以查询北京公布的地区风险等级信息,截止6月15日,北京只有一个高风险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高风险的地区,那就是丰台区的花乡地区。
这个花乡地区即新发地农产品市场所在的地区,许多确诊的病例都是来自这个地区。
而东城区天坛街道、西城区的月坛街道、金融街街道等22个地区属于中风险地区。上述信息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查询。
那么根据吴尊友专家的意见,目前还没有必要限制人员来京,但是高风险地区和中风险地区显然是要有所回避的,到低风险地区仍然安全。
因此,我们不需要就北京一刀切去看待风险问题,导致过分恐慌。
二、如不是十分必要,近期尽量不前往北京近几日,我注意到河北、内蒙、天津、辽宁、江苏等一些省市的地区已经给居民发出了提醒公告,如果不是十分必要,近期尽量别去北京。
还有的一些地方对于近期有北京旅行居住史的人,已经采取集中或居家隔离或检测的措施。
我认为政府的这些措施是及时且果断的,当初武汉疫情的扩散就是一次重大事件,如今北京虽然只有1个高风险地区,但是因为这个城市是我们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交通枢纽,人流量非常大,假如疏于防范,是容易有二次扩散的风险。
所以像我朋友那样原计划要去北京出差的,我也是建议他能够和单位的领导进行沟通,不光是感染疫情的风险,即使去的地方属于低风险区域,可若回来后自己的城市要求从北京返回人员隔离或者检测,也是非常麻烦的情况,届时没法上班影响了工作还得不偿失。
听了我的建议以后,朋友立即给领导去了电话,说明了目前的政策与顾虑,领导也表示谅解,于是和总部协调以后就推迟了出差的安排。
三、北京疫情进行关键时期,需要及时关注动态6月16日,北京第119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通报了6月11日以来,累计报告本低病例106例,可见首都的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朝阳、丰台、门头沟、大兴四个区已经启动了战时机制,进入了“战时状态”。
疾控专家吴尊友也曾表示,未来的三天将是北京疫情的关键时间,这三天北京报告的病例数将决定了疫情的走向。
因此从上述情况来看,北京的疫情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如果我们真要近期前往北京,那就每天通过官方媒体的消息来及时关注。
比如你打算去的区域目前还属于低风险,可几天后升级到中风险了,那就势必要考虑行程调整的问题。
经历了这次疫情以后,我们应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比生命健康更重要的事情。
四、相信北京不会成为另一个“武汉”武汉疫情严重那会,许多人谈起去武汉或者有人从武汉过来的,就十分恐惧。
这样的阴影可能还没消除多久,北京的疫情话题就又冒了出来,于是他们担心北京是否也会如那时候的武汉一样要封城呢?
在我看来,风险是有,但还是对北京很有信心。
一方面,我们的政府行动非常迅速有力,该隔离的隔离,该检测的检测,最大限度降低传播概率。
另一方面,专家们也都行动起来,在排查北京疫情的源头,有待进一步收集信息帮助下一步的判断。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加强预防和警惕,不必恐慌,在常态的生活和工作中,去防控好疫情就可以。
写在最后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高级培训讲师。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北京本土确诊再现?
早在两年前,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改造方案就已经被提出。按照当时的设计,工体的跑道会取消,加装一个透光又透风的顶棚并增大观众看台后,这个体育场将变成足球专用场地。
尽管工体的场地管理方彼时辟谣此事,近两年来也确实没有对工体进行实质性的改造施工,但随着这块场地成为2023年亚洲杯的10座承办球场之一,工体终于正式进入改造阶段,这意味着中超劲旅北京中赫国安在未来三年内不得不搬离熟悉的主场。
看起来,这不过是一个关于“大家都知道要做的工程终于启动”的平常新闻,但却不经意间捅出一个意料之外的真相:身为中超劲旅、上季联赛亚军的北京国安居然连自己专属的训练基地都没有,他们今年的流浪之旅不得不继续下去。
6月22日,北京国安前往了香河基地训练。这本是一个完美的选择:现在所说的香河基地指的是设备和配套设施无比完善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并非国安在中信时代就用过的老基地。但其实国安的这次“挪窝”也是被迫的,他们的“漂泊”要从今年年初说起。
1月3日,北京国安启程前往西班牙的穆尔西亚进行为期三周的海外拉练。没想到的是,国内的疫情在春节过后爆发,于是返回北京的国安迅速调整冬训计划,将第三阶段的冬训从上海挪到韩国济州岛,一切以不影响亚冠备战为基础。
身为本季唯一在亚冠小组赛亮相的中超球队,国安在二月份转战泰国清莱,在那里以1比0小胜清莱联并拿下亚冠开门红。但很快地,亚足联旗下所有赛事均在众所周知的情况影响下被迫延期,已经度过20天海外假期的国安只能再“漂”20天才得以回到国内。
三月底,终于身处北京的国安集体通过核酸检测,顺利前往昆明进行三周的集训,再回北京放假两周,于5月10日重新集中。无法在工体训练,国安不得不进驻西五环外的北京人和基地合练三周,随后在6月8日为了更好的训练和餐饮条件前往西南五环附近的高鑫基地。
如此辗转,国安的“遭遇”足够令人心疼,但这还不是终点,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短短一周后,距离高鑫基地仅4公里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突发疫情,国安为期一个月的备战计划又被打乱。他们不仅取消了之后与华夏幸福以及山东鲁能的热身赛,也不得不紧急转投香河基地。
绕着北京城辗转腾挪,国安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长期“容身之所”,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训练基地。多年来,国安一直在工体的外场进行日常训练备战,但这样的“将就”在疫情期间不被许可,国安也是无可奈何。
要知道,专属的训练基地从来都是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标配,对一线队的提升以及青训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但这在国内的足球圈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2018年9月,中国足协公布的第一批获得2019年中超准入资格的俱乐部名单中就没有国安、上港和恒大等8支球队的名字。当时中国足协就明确表示,部分俱乐部因为“基地尚未达标”而未能进入准入名单。
两年后的今天,恒大已建成专属的里水训练基地,申花坐拥历史悠久的康桥训练基地,意外重返中超的深圳兆佳业也用长期承租的方式独占丽湖训练基地,偏偏国安还是没有合适的“归宿”。
北京寸土寸金,仅靠俱乐部自身的努力想有一块容身之地何其艰难。中赫入主国安以来,这支球队不断寻找合适的场地,也尝试过寻求多方合作以便新建一个独立训练基地,但始终未能够有好的结果。随着工体进入改造期,国安未来的主场可能搬到丰台体育中心或者奥体中心,他们又要开始为日常训练的地点而头痛。如果还想看到这支中国职业联赛历史最悠久俱乐部之一的队伍继续取得优异成绩,那么北京市各界的支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想要火焰高,众人拾柴不可或缺。
马鞍山13名学生集体发热未及时上报?
马鞍山13名学生集体发热事件,表明疫情风险还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新冠病毒或许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可能将面临一个长期的“后疫情时代”,就像流感、艾滋病一样,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与人类共存。理由如下:
一、专家声音1、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世卫组织5月25日的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还不能去假设疫情存在“季节性”,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想法。如果措施不严格,将会出现第二个高峰。此前瑞安多次表示过,新冠病毒或许永远不会消失,人类要做好长期与之共存的准备。
2、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5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转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与人类共存。
3、钟南山多次在多个场合表示,病毒的研究与防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4、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这个病毒目前在人群当中已经出现了定植的倾向,在人群当中可能会长期一直存在,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二、新冠病毒的特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历史上没有一个病毒像新冠病毒这样诡异,正好介于当中:症状比暴发力强的流感重,传播力比症状很重的SARS强,居然还有无症状携带。新冠病毒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所以其特性决定了控制的难度之大:
1、因为传染性强,稍一疏忽就会呈爆发式增长,所以控制起来非常棘手。
2、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让新冠病毒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目前除了逐个筛查外,别无它法。
3、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且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即使疫苗研制成功,对变异后的新冠病毒疫苗是否还有效仍未可知,病毒变异与疫苗研制是一个长期的“矛与盾”的升级战。
三、人类的社交、协作特性与全球经济一体化1、人类的社交与协作特性是一种刚性需求,不论是个人情感、学习还是工作需要,都很难做到长期严格隔离。
2、现在是“全球化合作”时代,各国协作与分工越来越精细,都不可能回到“闭关锁国”“各自为政”的原始时代。
只要有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有新冠病毒,就存在大面积传染的风险。
那么,是不是只要新冠病毒还存在,就不能复课、不能复工、不能复航呢?
不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后疫情时代,会慢慢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关键是要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人们不再恐慌,也不过度放松,而是理性看待,边提防病毒边生活、学习与工作。
简而言之,中国有效地控制住了新冠病毒的大流行,这是医学层面上的“胜利”,但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束”。每一个人都要做好长期面对病毒存在的准备。
生活常态化,防控措施也要常态化,比如出门戴口罩、注意社交距离、勤洗手、定时检测体温与消毒、不故意隐瞒旅行史与接触史等,将其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习惯。
此次马鞍山13名学生集体发热事件,暴露出部分地区对疫情防控措施的疏忽与轻视,没有认识到新冠病毒长期化、防控常态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教训。
我是@头号情感 ,欢迎关注。
北京什么时候可以跨省游?
可喜可贺,目前北京已经连续5天零新增。但是防控仍然不能松懈。
虽然跨省游已经没有限制,不过还不应该鼓励全面开放,尤其是旅行社的跨省旅游项目,毕竟存在着巨大的疫情隐患。
国外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对国内防控形成一定压力目前全球累计确诊已经超过1254万例,美国累计确诊也超过了329万例,多个国家出现了疫情的反弹,局势非常不明朗。第一波疫情没有结束,秋冬季节又将会迎来第二波疫情。中国目前每天都有境外输入病例,这些都是国外疫情形势日益严峻的反映。所以为保万无一失,目前还是不要大规模开放跨省、跨区域的旅游为好。
此外,目前国内疫情出现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局部疫情风险存在不管是武汉疫情还是北京疫情,传染源仍然没有找到,可能与欧洲进口的海鲜三文鱼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北京疫情能够追索到的一些重要信息。而我们国内其他城市也有欧洲海鲜的进口,所以暂时也就不能排除传染源的存在。而钟南山多次强调今冬明春疫情仍然不会结束。
目前国外关于相关病毒的起源,时间已经逐渐在向前推,甚至推到了去年的年初。
疫情爆发的可能无处不在,我们不应该冒风险大开跨省的旅游。
而且还有需要考虑的问题,个别地方仍然用土政策,对武汉、北京等低风险地区也要求核酸检测证明,如果计划外出跨省旅游,最好打听清楚当地的政策。
另外,张文宏还建议,家长应该早打算早出发,在开学前两到三周最好不要外出旅游了,跨省旅游自然得更谨慎。
北京丰台又确诊两例新冠肺炎患者?
事件导读:6月11日,北京新增了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根据媒体公布的活动轨迹表明,该患者曾经前往新发地菜市场地下层采购海鲜和肉;6月12日,北京新增6例确诊病例,且均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活动史。
从数据和信息来看,北京的这7例确诊病例均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所关联。
看到这些消息,有网友十分紧张,担心北京是不是要封城,疫情还会扩散吗?
我觉得先别慌张,我们来看看李兰娟院士怎么说。
李兰娟院士说:“针对北京的情况,只要把所有的感染源都找到了,不要有遗漏就不会大爆发。”
此外,李院士还建议原来已经做的措施要继续,不能麻痹大意,比如严格佩戴口罩、洗手消毒等。
李兰娟院士的话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针对北京出现的几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
一、北京的防疫体系比较健全今年1月,中国的疫情自武汉扩散以来,仅仅两个月左右时间,我们就基本控制住了局面。
虽然外防国外的输入性病例任务依然艰巨,但本土疫情基本都可控。
在这次“战疫”过程中,不仅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一套疫情的联防联控体系、医疗检测体系、病例追踪体系等。
对于发现和排查出新增的病例,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
这点从之前舒兰等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就可见一斑,说明我们国家整体都有了这样完善的防疫机制。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是可以有效控制住疫情的传播,不会出现有些网友所担心的“二次扩散”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发文章表示,中国会持续处于“接近零(本土)病例”的状态,而并非“无病例”。
二、疫情的防控还远没有到松懈的时候我认为李兰娟院士提醒的非常对,如今世界范围的疫情还十分严重,我们不仅要外防输入性疫情,还要内防本土的新增疫情病例。
比如北京这几天新增确诊病人中,有位唐某讲述,自己于6月3日前往丰台区新发地菜场采购过海鲜和肉,这个菜场是北京当地的“菜篮子”,每天的人流量上万人,所以接触到的人就非常多了。
还在唐某被确诊后,北京的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对患者所在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小区全民进行核酸检测。
所幸的是,这次确诊病例中没有学生,否则家长感染了以后传给小孩,回头再传到学校,那么影响就很大了!
如今北京的许多学校都已经复学,针对这几天发现的确诊病例,校方也需要高度重视,做好对未成年人的防护工作。
通过一场疫情,我们和病毒进行过了较量,发现它确实非常狡猾,无症状都会感染到人身上,不仅仅是政府层面,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高度警惕,响应政府的要求,直到解除警戒为止。
三、做好长期与新冠病毒斗争的准备虽然我们是相信疫情不会在我国二次爆发,但是新冠病毒确实非常难以对付,目前已进入夏季,病毒都还在全世界肆虐。
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言,中国可能会长期处于“接近零病例”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和新冠病毒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有一天若病毒在世界范围都持续零感染,那么我们才将会淡忘掉新冠病毒这件事,正如2003年的非典那样。
只要这种局面不加以改变,我们中国人依然要在思想上做好长期防疫的准备。
第一,能够减少外出聚集性活动的尽量就减少,如旅游等。
第二,及时关注和疫情有关的新闻动态,注意政府的防疫举措,积极配合。
第三,家里的口罩、一次性手套等装备也不要急着扔掉,万一防控措施升级了也还是会继续用到。
不得不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对比如今世界各国的疫情状况,我们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幸福归幸福,思想上的那根弦不要松懈了。
写在最后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高级培训讲师。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