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计划筹建“河北海洋大学”,但受政策限制和海洋特色不足影响,2022年初调整方向,将“河北科技师范大学”定为“十四五”更名目标,目前仍在推进中。
有学生留言:“之前听说要叫海洋大学,还担心专业会大改,现在定科技师范,感觉更贴合学校的师范底子,以后考教师编会不会更有优势?”也有家长觉得:“不管叫啥,关键看实力,希望学校借着更名把科研和就业提上去,不然名字再好也没用。”还有网友提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更名后分数线涨了不少,河北这所要是成了,本地考生竞争可能更激烈了。”
我觉得学校调整更名目标,其实是对自身定位的理性回归。国家近年多次强调师范院校要坚守师范主业,避免盲目“去师范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身就有深厚的师范根基,保留“师范”二字,既能顺应政策导向,也能稳住现有的教育类专业优势,这比硬凑“海洋大学”的名头更务实。毕竟,海洋类高校需要强大的科研平台和特色学科支撑,而该校的海洋相关专业规模和成果,对比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差距明显,强行转型反而可能丢了核心竞争力。
我发现“科技师范”这个定位,其实藏着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巧思。全国目前只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以这个名字命名,它2012年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并没有盲目扩张综合学科,而是聚焦“师范+职业教育”,比如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2024年在江西的录取分数线比更名前涨了30多分,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2%以上。这说明“科技师范”不是“师范+科技”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应用技术和师范教育之间找到结合点——比如培养职业院校教师、农业科技指导教师等,这类人才正是当前职业教育扩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刚需,河北这所学校如果能沿着这个方向深耕,完全能走出一条别人抢不走的路。
很多人纠结“学院”变“大学”后学历会不会更值钱,我试过查多所高校更名后的就业数据,发现关键不在名字,而在更名后的资源投入。比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更名后,5年内新增了6个硕士点,引进了20多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还和当地企业共建了12个实训基地,这些实打实的提升,才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更有底气。如果河北这所学校只是换个招牌,师资、科研经费、实习机会没跟上,那学生拿着“科技师范大学”的毕业证,去应聘时HR还是会追问“专业课学了啥”“有没有教学经验”,名字带来的“光环”撑不了多久。
我觉得这次更名最值得关注的,是它跳出了高校发展的“唯名头论”误区。现在很多学院想升格大学,总盯着“综合”“理工”“科技”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却忘了自己的立身之本。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放弃海洋大学,选择贴合师范底色的科技师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高校发展不是“比谁名字更洋气”,而是“比谁特色更鲜明”。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生和家长越来越理性,比起“听起来厉害”,他们更在意“学了有用”“就业靠谱”,这才是高校真正该下功夫的地方。
你觉得高校更名是名字重要还是实力重要?如果这所学校真的成了科技师范大学,你会考虑报考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