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见”的良港,太仓港将自身定位为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中近洋和内贸集装箱干线港、远洋集装箱喂给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北翼。从多个定位不难看出,其价值更多体现在与周边港口合作,这由其位于“江尾海头”的区位决定。
太仓港的“低调”很大程度也是对比上海港、宁波港的“强势”而言,这两个港口去年分列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一、第三位,太仓港近年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海港、宁波港的“溢出效应”。
比如江海联运中转是太仓港的重要业务,主要开展长江沿岸港口与上海港、宁波港的“水—水”中转业务,即来自长江沿岸港口的货物先在太仓港集并,再发往上海港、宁波港等进行海运。
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于来自长江沿岸其他港口的小型驳船,经太仓港集并后的驳船可享受上海港“双优”政策,即最优装卸费率、全长江最优靠泊等级,目前班期密度达到每天12班,其中洋山港5—6班,每天定时、定点、定航线发船。此外,长三角地区货物如果通过陆路运输进入上海港,货车进港通常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出于节省时间与物流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陆转水”,即通过太仓港驳船中转至上海港。
而为与上海港、宁波港实现差异化竞争,太仓港重点发展近洋直达航线,目前近洋航线已经覆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同样的近洋直达航线,通过太仓港出运平均可比周边港口节省10%—20%的成本。
太仓港也提供特色化、定制化远洋航线服务。方健将上海港与太仓港之间的关系类比为上海浦东机场与周边机场之间的关系。“人们搭乘国际航班倾向于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因其可选航班更多。相比于作为河港的太仓港,上海港的国际航线更丰富,太仓港的优势则在于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客户开拓新的出海通道,同时节省物流成本。”
在差异化竞争背后,方健认为,太仓港最大的竞争力在于通过服务为企业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去年一家半导体科技公司进口集成电路相关仪器设备,必须在无尘、恒温、恒湿环境下储存和运输,无法在口岸现场拆封查验。通过协调,海关人性化地将该设备的查验作业延伸到企业工厂,也就是在口岸实施外形查验,将设备运输到企业工厂专业车间后实施目的地检验,不仅保障了设备安全,也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不仅让太仓港受益,也让很多物流敏感型产业受益。“对于饮料行业而言,产品重量较大,价值密度较低,理想产品运输半径在500公里以内。”太仓工厂是元气森林在国内布局的第六家工厂,工厂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太仓处于长三角核心腹地,而且本地物流产业发达,响应速度更快、价格更低,特别是辐射周边一些体量较小的经销商时,需要拼单发货,能够在本地迅速匹配物流资源。太仓工厂在物流效率与成本方面比其他工厂有优势,在1.5—3小时之间可将产品送到市场所在片区。”
元气森林太仓工厂。
如何更好利用和发挥作为世界级港口的优势?这是太仓提出的新课题,即如何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
港口优势正在释放
在太仓港综合保税区(下称“太仓港综保区”)邦达新物流公司仓库中,一些在工厂已经完成熨烫、挂上价签的成衣,即将以挂装形式进入集装箱。成衣以挂装形式运输,每个集装箱的货运量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更适合高附加值服饰。
背后是邦达新物流公司希望以“物流集拼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谓物流集拼服务,指出口商将货物运至物流公司仓库后,物流公司根据进口商需求,重新对其进行分拣和包装,再运输出境,货物到港后直接发货到具体门店。
“首先,对于国内工厂而言,可以压缩其物流成本,其只需负担从工厂到综保区仓库的运费,无须负担海运费用。其次,海运成本虽然由国外品牌商承担,但是其将本该在国外仓库进行的一些操作前移至太仓港综保区,两相比较,海上运输单个集装箱的成本约为200美元,但省去货物到港后分拣等环节的成本,整体物流成本仍然降低了。”邦达新物流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邦达新物流公司主要开展对日业务,服务数家日本服饰品牌商,累计对接的国内供应商共有四五百家。去年,公司货运量约为2000个标箱。
太仓的区位优势帮助物流公司获得了极致的效率与成本优势。“公司仓库所在的太仓港综保区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南通、无锡等工厂密集的区域较近,同时靠近太仓港,仅有3公里。”邦达新物流公司负责人表示,太仓港近洋航线极具优势,日本航线平均每天有两班以上货船发往日本各大港口。
如果说哪个产业从太仓毗邻港口的区位优势中获益最多,物贸产业一定位居其中。目前太仓现代物贸规上企业共计508家,预计今年全市现代物贸产业营收超过21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10%。
鞋类品牌斯凯奇中国物流中心便坐落于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已建成投用的一期项目可存储产品超1100万件,年发货量超过6000万件。二期项目也已于今年封顶,两期设计年发货量将超1亿件。这是继耐克中国物流中心之后,太仓物贸产业落地的又一标志性项目。
斯凯奇中国物流中心。
除斯凯奇之外,耐克、优衣库、迪桑特、彪马、米其林和李锦记等品牌都已在太仓设立区域总仓和分拨中心,形成“建总仓,到太仓”效应。此前,耐克便不断加码其位于太仓的中国物流中心项目,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每售出10双鞋,就有8双从太仓发货。
“去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占据苏州港八成以上。这个数据反映出太仓港不仅是太仓的港口,更是服务苏州乃至长三角、全国的重要港口。另一方面也意味抓好港口发展‘一号工程’,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是太仓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逻辑和必然要求。”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计划科科长陆函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虽然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以现代物贸产业为代表的临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港口与产业互促互兴的潜力仍然有待挖掘。因此,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港口流量和经济增量
要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持续做大太仓港的“流量”仍是基础。
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做大“流量”,太仓港需要继续与长三角各大港口错位协同、竞合发展。“一直以来,上海港、宁波港通过投资太仓港部分码头等方式,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在竞合之中共同发展。”陆函钧介绍。
比如2022年,太仓建设了上海港、宁波港空箱分中心。以提空箱为例,从上海洋山港提空箱到苏州装箱再进洋山港,全程公路运输时间约8小时,而从太仓港提空箱到苏州装箱进太仓港,全程公路运输时间约4小时,时间成本节约一半。苏州企业货物“陆改水”到太仓港后,可做到48小时内完成上海外高桥、黄浦江港区的转运任务,60小时内完成洋山港区的转运任务。由此,太仓港成为上海港远洋班轮航线的延伸站。
除了增强与周边港口合作,太仓港也在布局新货种,一方面增加港口“流量”,另一方面寻找新的物流链与本地产业链结合的机会,将“流量”转化为“增量”。
“太仓港是全国开展新能源车出口最早,也是最好的港口。海通集团最初租用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这一码头以出口木材贸易起家,随着木材贸易面临下行压力,码头主动转型,瞄准新能源车出口。当时口岸与政府开发了一套太仓港新能源车出口标准,指导码头企业完成场地整改,同时出台安全操作标准。”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认为,这凸显了太仓港的服务优势,地方政府、企业提出需求,港口根据需求迅速改变,两者互动将成为未来港产城融合的优势。
除了汽车,生鲜产品贸易也是太仓港的亮点。太仓港拥有进口水果、粮食、水生动物、肉类等指定口岸资质。资质覆盖面之全,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都不多见。2024年,蟹将军食品帝王蟹总部项目在太仓开工,这家从东北地区招引而来的企业不仅在太仓布局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和深加工业务,也将配套海产品电商直播、产品展销、工业旅游等业态,将这一总部项目打造为一个综合性的生产、消费基地,而不仅仅是物流基地。
“港区其实更容易吸引一些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企业,比如一家电动工具企业,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原本只拿地40余亩用于电动工具组装。但后来企业发展迅速,亩均税收突破百万元,如今又拿下217亩土地用于核心零部件生产。其主要就是看中港区比较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毗邻港口的优势。”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陆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太仓还希望通过引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帮助本地企业更好地利用港口资源。去年,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将华东地区总部项目落户太仓,作为一家以B to B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主要面向俄罗斯、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项目负责人戴宇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华东地区总部主要配合本地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出海。有了太仓港,一些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的产品无须绕道上海港,可以直接从太仓港出货。“货物从太仓港出口日本,基本两天时间就能送达客户手中。”
太仓还提出推动“3+3”产业更多结合港口优势发展。陆函钧表示,除去现代物贸产业,其他产业在发挥港口优势方面也大有可为。比如高端装备产业中的汽车零部件、船舶海工等细分领域,依托港口枢纽和产业集群的融合,推动国产品牌“产、运、销”协同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基地。
比如,在船舶海工领域,世界二十强造船企业扬子三井在太仓的年产值已经达到31亿元,截至今年5月下旬,扬子三井手持订单58艘,价值31.5亿美元,交船期排至2029年。其布局太仓,正是因为太仓“江尾海头”的地理位置,适合布局大型造船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