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公安机关近日破获一个以“上访”“维权”为名,行制造影响、施压有关部门从而谋取私利之实的有组织犯罪团伙。这个团伙以“访民经纪人”和个别“维权律师”为纽带,活跃于各个热点事件。这种“谋利型上访”现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却甚为普遍。
“谋利型上访”诉求主要是为获取不当利益,而非主张正当权益。根据笔者调研,他们大都是无理访,既不符合村庄道义也不遵守国家法律。相当一部分谋利型上访者都是职业上访者,因长期上访而熟悉“业务”,不仅为自身权益上访,还替别人上访,以此获得“代理费”。“谋利型上访”已有产业化趋势。在熟人社会中,以职业上访者为中心,形成了业务代理、策划、行动相互衔接的网络。
“谋利型上访”的职业化、产业化得益于背后的利益链,这一链条的形成源自多重因素。一方面,绝大多数上访诉求都与经济利益有关,地方政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信访人进行经济补偿本属正常,如将低保、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向上访的困难群众倾斜。但一些上访者误以为是因上访而非他们本来就符合政策要求而获得了政府照顾。这种误解在某种程度上对谋利型上访者形成了鼓励,加速了这一利益链的成型。职业上访者因为具有丰富的上访经验,熟悉上访业务,也善于与地方政府打交道,并能选择合适时间和方式施压,较为容易获得政府补偿。一旦从政府手中获取经济利益,职业上访者就可以与利益诉求方进行利益分配。
BAIDU_CLB_fillSlot("1028976");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