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真的感到唏嘘不已。在90年代的时候真的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云贵川三省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就是个三岁的娃娃多远看到他都要笑兮了,嘿,假打!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在重庆四川地区83.5%的出租车不打他的表,三星级以下的宾馆费用全免。真的是火到街知巷闻。李伯清是个说散打评书的的同时喜欢表演爱出演电视剧,多是川渝方言剧。所谓的散打评书其实也就北方的单口相声一种四川话或者说西南官话表现形式吧,类似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自己算是创始人,开山立派了。早些年李伯清也在茶馆说书,真正意义上的评书,当然是四川话,我听过一些,确实还不错。早些年的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很多都有说书的并不是专门打牌 聊天 谈生意 休息很多都会去茶馆,后来茶馆文化逐步没落了,成为赌博场所,电视娱乐也逐步取代了说书,硕果仅存的一些老茶馆开始摆电视看电影,说书艺人也就没有生存之地。李伯清在这种大环境下逆势而上,创造散打评书的艺术形式在40几岁的年纪在那个通讯传媒并不发达的年代能够突然火遍西南三省,不是偶然,实乃多年生活积累的厚积薄发。李伯清一生清苦拉过板板车蹬过三轮做过技工,人到中年才大红大紫,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在那个年代多年底层生活的经历被他用俏皮幽默的语言动作展现,在广大老百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西南地区长期缺少相声这类艺术形式,突然出现这么一个长相普通牙尖舌怪的隔壁大叔实在是令人喜闻乐见,各种生活中难以发泄的吐槽,不满,都在他的演绎中让人付之一笑。在那个大家都勉强能够吃饱饭准备奔小康的年代可以说广大百姓都是大哥不说二哥,生活阅历经验大都差不多,共同话题极易引起共鸣。所以李伯清的火不是单纯的运气,而是投百姓之所好,那么多年的说书生涯培养的总结观察表达能力也不是朝夕之功。可是令人唏嘘的是说相声我始终认为李伯清的艺术形式就是方言版的单口相声。这类艺术形式在西南片区受众一直不太广,李伯清火了之后,也没有一个团队稳定的打造力捧,加之后来与成都闹翻来重庆发展时不时再拍点啥电视剧客串哈,没有专门的段子收集,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创作加上社会转型期其他娱乐行业冲击特别是没有与时俱进的进步,逐步的就没落了,加上一堆徒弟不客气的说实在是没有一个把他老人家的事业当成事业来做去发扬光大,尽为着商演挣钱。这类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后继无人了,在李伯清火后有几年吴文的言子说的不错,可惜也就止步他们二位了。再过十年不知道真的是否在下一辈中有人听过他们的名字。最近李伯清出山在重庆电视台继续说书,时常有看,微博也时常刷,说实话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出家后还要时常写字画画加创作艺术段子 确实没有精力也没有系统的创作,基本都是一些生活的领悟见闻和炒冷饭,但作为观众欣喜又心疼,不知道老人家还能撑多久。回首当年那个地中海发型瘦竹竿身材和那些经典话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也许今天我说的有点多有点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心情很复杂,语无伦次。最后吐槽一句 重庆电视台那些生活麻辣烫什么j8狗屁玩意看到就想吐,演技拙劣剧本狗血。呸。I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