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5万库区移民“有根有底”

诗佳网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移民大县东平,涉及全部14个乡镇(街道),468个行政村,人数接近25万。祖祖辈辈以渔业为生,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手段,尤其是那些无地移民,他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呢?当地政府对此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性举措?记者近日走村入户,进行了探访。

产业项目带动自力更生

5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有着5万移民的移民大镇老湖。老湖镇西三村是一个典型的无地村,其特色养殖小有名气。在特种动物养殖小区,记者随意走访了50岁的赵爱方。

他告诉记者,以前出去打过工,也在家里养过水貂、狐狸,但因环境受限,规模上不去。2011年,县移民局利用移民资金,投资240余万元建起了这个养殖小区,配套完善后交给了村里。村里以每户每年1万元承包给村民,赵爱方是首批入住小区的,饲养水貂、蓝狐、白狐等多个品种。

2012年、2013年,老赵每年的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如今,他不但在老家建了五间新房,还在县城光大小区买了120多平米的房子。据悉,像老赵一样,村里在县城买房的已有四五十家。

临走,赵爱方特意领记者来到后院的库房,这里停放着他给儿子新买的朗逸车,4月份刚刚开回家,一共花了15万元。采访中,老赵始终憨笑着,看得出对生活的满足。

据悉,除了发放每年600元的移民直补,东平县更看重的是项目带动,增强移民自力更生能力。在产业布局上,当地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结合资源和传统优势,打造优势产业链。类似西三村产业项目,近几年全县投入1.6亿元以上,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仅在麻鸭产业培植上,东平就建设了13个养殖区、500多个养鸭大棚,交付给移民村无偿使用;在食用菌产业培植上,为移民村依山开挖土洞208条,养殖的鸡腿菇占领了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70%的份额。

在移民资金的利用上,当地尤其注重向主导产业的大项目上投放。移民避风港码头紧挨着远近闻名的水浒影视城,是具有游客集散中心功能的综合型码头。因为位于展营村与七里铺村之间,两村村民便借助有利地理位置,从事旅游服务业及湖产品交易,仅码头服务区就为当地群众提供了600个就业岗位。据悉,移民避风港码头投入使用以来,共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移民收益近1亿元。

初步统计,去年仅旅游一项,全县无地移民村总收入就达到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2008年,沿湖8个乡镇特困移民群体人均纯收入仅2260元。至去年年底,已提高到5670元。

以资金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

在东平县州城街道小东门村,记者遇到了43岁的村民朱军,他带记者来到了他的织布厂。偌大的厂房,一排排织布机正在轰鸣运作,却只有三四个女工在其间穿梭。

“我们的织布设备是全自动的,不需要太多的人工。”朱军自豪地说。在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4台机器的家庭小作坊。

朱军来自一个移民家庭,父辈时迁到州城街道。像朱军这样的移民,在小东门村有742人。村支书段思华对这些“无根无底”的移民格外关心。听说朱军想扩大生产,苦于没有资金。他主动以个人的名义作担保,为朱军从银行贷款2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目前,朱军的厂子已经拥有了48台先进的织布机器,年收入在60万元左右。

自2013年起,当地率先实施了“移民创业小额贴息贷款”工程,着重解决移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移民创业贷款是免息的,而这利息则由政府买单。据统计,全县每年为此项贴息600万元,能撬动1亿元的移民创业资金。

57岁的陈宝忠同样是小东门村的移民,他和老伴承包了40亩的鱼塘。“一开始啥也不懂,鱼苗成活率低,光赔钱,干着急!”陈宝忠对记者说,“后来,去县里上了个养鱼培训班,把技术学到手了,如今每年至少也能赚个十五六万元。”

为解决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缺乏技术的难题,当地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制定了专门的移民培训计划。仅去年就组织开展了月嫂、焊工、挖掘机操作、水产养殖等行业培训4800人次。并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设在田间水边、工厂车间,让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众方便快捷地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安居工程”让小渔村

华丽变身

走进东平县商老庄乡的潘孟于村,记者看到一条条不足两米宽的土路坑坑洼洼,一间间老旧的砖房破败不堪。风一吹,废纸塑料袋到处飞,却鲜见几个人影。

面对记者的疑问,东平县移民局局长尚梦峰说:“这里是昔日的潘孟于村,在外人看来,三面环湖,风景优美,实际上,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潘孟于村位于湖边的小半岛上,全村800多人挤在20多亩的土地上。前后两家的距离不足两米,屋里终年不见阳光。一到汛期,人人提心吊胆。村民靠打鱼为生,风险大,收入少。

而今日的潘孟于新村是什么模样呢?走进村民潘全荣家。她感慨地告诉记者:“原先的条件是真差啊!我们一家四口挤在不到20平米的小屋里,儿子在大企业上班,也谈了几个对象,但人家姑娘一看我家那小黑屋,转身就走了!”

记者发现,潘全荣如今住的是足有200平米的两层小楼。家里装饰精美,儿子儿媳的婚纱照赫然挂在墙上。“我们是2012年9月搬进新村的,搬进来没几天,儿子的婚事就成了,亲家来我家一看,很羡慕!”

在潘全荣家的大门上,一块“渔家乐19号”的牌子非常显眼。她告诉记者,如今的潘孟于新村成立了餐饮公司和游船公司,家家户户结束了打鱼生涯,有的当起了“渔家乐”老板,有的承包了几条游船,年收入有四五万元。

“生产经营产业化,科技文卫规范化,还有一个移民住宅社区化,潘孟于的好日子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实施的移民安居工程。”尚梦峰说,“我们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已经规划建成了新型农村社区96个。同时通过移民扶持项目,对150个移民村道路进行硬化和亮化,新建文化广场、卫生所、幼儿园及小学达160处。将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极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最新消息,今年,针对沿湖特困移民群体,当地把16000余名移民纳入避险解困试点工程,争取到中央补助每人1.5万元,省、市配套每人1万人,将设置7个移民安置点,建设52平米、80平米、120平米三种房型新房。

此外,立足当前、着眼中期的《东平湖库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即将出台。尚梦峰表示,规划将涉及经济、旅游、畜牧兽医等多个方面,整合各部门资源,有序投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最终彻底解快移民安居乐业问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