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香港纸媒的几种死法

诗佳网

“纸媒已死!”这一惊叹句,在香港已逐渐变成陈述句,同时也不再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过去的一周,不少习惯早上买份报纸去“叹”早茶的香港人,突然叹息,便利店里再也难见到《新报》与《成报》的身影。

没有任何征兆,有56年历史的《新报》在7月11日下午5点突然宣布,12日起停刊,正式结束业务。当天出版的报纸成为绝版,130名员工即时下岗。

这份经历香港报业兴衰史的传统报纸,虽有英皇集团、澳门赌王何鸿燊前后接手,仍以停刊收场。当晚,《新报》网站主页所有的新闻内容已全部删除,网站页面直接跳转至停刊公告。公告称,感谢读者支持。

《新报》于1959年10月5日创刊,由著名报人罗斌创办,早期靠赛马消息、连载武侠小说等内容吸引读者,曾捧红倪匡、亦舒等作家。《新报》1992年由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收购,澳门赌王何鸿燊于2009年入股《新报》。

陪伴一代香港人成长的《新报》为何倒闭?《新报》在停刊公告中这样写道,“随着免费报纸的出现,传统报纸近年销量大幅下降,加上读者读报的习惯有所改变,该报在可行的方法及预算下已作出多番适切改革,惟仍然处于长期亏蚀状态。”

《新报》社长顾尧坤对停刊感到惋惜,他感叹经营报纸在全世界都甚为艰难,香港的年轻人对纸媒更是失去兴趣。顾尧坤说,《新报》曾多次改革,希望减低成本,改变长期亏损情况,但成效非常不好,结业决定沉重而困难。

【深度】香港纸媒的几种死法

“由于广告收入大跌,去年10月我们裁掉了40名员工,奈何现在香港越来越少人看报纸。”顾尧坤透露,《新报》每年亏损金额以8位数字(千万港元)计算。

顾尧坤还感慨,即便是《新报》最为闻名的赛马新闻,不少赛马迷在马场内已转为使用平板电脑翻查马匹资料,不再翻报纸。

不到一周,香港的媒体还没有将《新报》纸媒哀歌唱完。7月16日,创刊已76年的《成报》突然宣布,之后两日暂停出版印刷版,并未知何时复刊。

一名《成报》记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实《成报》内部早已有结业停刊的传闻,但至今工资发放正常,而且报纸的电子版仍然要出刊,所以并无大的影响,员工们仍需正常上班。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的了解,《成报》暂停出版主要因为母公司成报传媒集团被清盘,成报传媒集团10年前已在港交所被停牌,近日被强制清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于7月15日被香港法庭委任为临时清盘人,《成报》的报纸营运户口16日被冻结,导致《成报》无法支付印刷费。

《成报》比《新报》还“年长”,于1939年由何文法等人创立。1950年代,《成报》曾是香港最高销量报纸,但1990年代经历报业价格大战后销量下滑严重,2000年后更被多番转让。据成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成报传媒)2014年中期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负债净额约4.8亿港元(约合3.85亿元人民币)。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到,成报传媒2015年2月公布了2014年止第三季度业绩,营业额1205万港元(约合965.45万元人民币),按年下降33.8%。录得亏损由上年同期93万港元(约合74.51万元人民币),扩至1338万港元(约合1072.01万元人民币)。该公司2014年10月公布3月止财政年度业绩,收益录得6808万港元(约合5454.57万元人民币),按年下降9.7%。亏损扩至4081万港元(约合3269.7万元人民币)。再往前推,2012年成报传媒全年亏损1087万港元(约合870.9万元人民币),2011年亏损4047万港元(约合3242.46万元人民币)。

《成报》董事局主席谷卓恒表示,他会先注资500万港元(约合400.6万元人民币),以及提交计划书,之后每年注资1亿,希望毕马威向法庭申请,恢复《成报》营运。

香港市民们还没有从对《成报》的惊愕和惋惜中缓过来之际,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工会又突然公布,《壹周刊》将在短期内削减一半人手,9月中再决定是否停刊。

香港记者协会对《新报》宣布停刊等事件感到惋惜。记协主席岑倚兰表示,免费报纸的出现、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让传统报纸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黄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成报》和《新报》本身都是岌岌可危的报纸,在市场上没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吸引不到读者和广告商,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羸弱的状态。

香港人口700多万,却有20多家高度市场化的本地和国际报纸激烈竞争。

黄煜直言,相比内地的报业,香港报业则是“特别艰难”。他说:“两地报纸都在转型,但香港特殊的地方在于免费报纸的冲击,促使香港的传统报业衰退的比较快,也更加彻底。”

与都市类报纸遍地开花,免费报纸半死不活的内地市场不同,免费报纸在香港广受欢迎。

香港目前至少有4份中文免费报纸,属于瑞典报业集团的《都市日报》于2002年4月首先在香港发行,现在每日派发量约40万份。属于星岛集团的《头条日报》创刊于2005年7月初,现在每日发行量达85万份,为香港最高。另外两份为《am730》和《晴报》。

免费报纸每日上午由专人在地铁站、商场、社区等地派发。相对于传统的收费报纸,免费报内容轻松,图片较多,内容也较短。

此外,免费报纸的收入来源只靠广告,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钥机发表的研究文章写道,根据广告市场调查公司admanGo的统计,过去5年香港免费报占整体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由6%上升至14%,但收费报纸的广告收入则按年下降1%,

免费报纸继续进占香港报纸市场,加上香港人关心香港本地新闻,免费报纸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因此对收费报纸更是造成了极大冲击。

记协主席岑倚兰称,收费报纸面对读者和广告量下滑,正处于新一轮淘汰战,纸媒面临结业不足为奇,但对传媒业前景不感到悲观。

但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收费报纸的影响力是免费报纸所难以比拟的。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高级讲师张少威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经过免费报纸10年的冲击,香港收费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依旧是免费报纸不能比的。“收费报纸有社论、大量有影响力社会人士的评论等,能在社会产生影响力。”

不同报纸在广告商眼中的地位也不一样。“免费报纸的广告多为超市、美容、健康产品,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并不强,而收费报纸仍然吸引汽车、奢侈品等大型广告。”张少威说,所以免费和收费报纸的竞争一直存在,但重叠的地方不多。

如果说,在免费报纸10年以来冲击下,香港收费报纸仍能站得住脚,那么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媒体业态,则让香港收费报纸乱了阵脚。手机和平板电脑已成了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特别是2010年iPhone4推出后,香港人急速养成手机上网的习惯。香港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开发起各类新媒体。

2015年4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调查发现,在多种传媒中,电视继续成为市民的主要新闻来源,但互联网取代报纸,首次成为香港人第二大新闻来源。

越来越多的读者习惯于阅读网络版而非纸质版报纸。如今,香港绝大多数报纸都创设了自己的新媒体应用,《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报纸每日将完整的扫描版免费发布到官网和新媒体应用上,《信报》《明报》等报纸采取收费订阅模式。

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在新媒体的改革位于最前沿。根据香港出版销数公证会资料,《苹果日报》2011年每日平均销量大跌至25.9万份,按年大跌近12%,2014年更跌至17万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