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唐装,一壶茶,一台笔记本电脑——杨锦麟就这样天天出现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有报天天读》——一个简约却不失个性的栏目,开播不久,不仅收视率大获全胜,而且在中国内地也掀起了一股 “电视读报”热潮,引得众家电视台争相效仿。的确,这档“形式可以模仿,个性独一无二”的栏目,在采、编、播上匠心独运,打破了传媒类型的壁垒,营造出了电视的全新话语场。
采:资讯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越来越呈现出“共享”的传播趋势。对报纸来讲,可以通过电视媒介相对较强的传播效果扩大知名度;对电视媒介来讲,以众多报纸作为选择对象,拓宽了节目自身的视野和信息含量。电视读报就是这样一种依托电视媒体将两类传媒类型加以融合的栏目形式。因此,对报纸新闻的采集、消化和融会贯通,就成为电视读报栏目的基础。《有报天天读》采集资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报纸种类的丰富和所选新闻体裁、观点的多样。
《有报天天读》的读报范围十分广泛,每天大约涉及四五十种;全球各地的主要报纸,几乎都是它选读的对象,以帮助受众获得更多的报纸资讯。所以,作为主播,杨锦麟“每天要看40多份报刊,还要上网搜寻最新的资料,并且要在上午8点半之前把全世界几乎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中英文报刊以及其他文种的报刊译文看完,并构思出当天的读报内容。”
其次,《有报天天读》在选取具体的读报材料的体裁、观点上也不拘一格。就体裁而言,除了最常见的报纸消息外,还包括了大量有深度有见解的社论、评论和杂志专稿。新闻图片也被栏目用在“天天浮世绘”板块中,一来调节读报新闻的严肃性和紧迫感,二来有效地减轻了电视画面的单一性。就收集的观点而言,主播在坚持立场的同时也注重传达多种声音,对于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真相提供积极的帮助。
这正是单一的报纸媒体所无法完成的。因为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读报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大量的报纸没有时间读;很多报纸读不到;读报不仔细,漏掉重要的信息;读了不理解,尤其是评论等深度文章。所以,凤凰卫视的老板刘长乐说,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它,每天从巨量的报刊中,帮助观众挑选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采集丰富的报纸信息为《有报天天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凤凰卫视凭借其多渠道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窗口,开创了信息传播的新手段。
编:张弛有度
《有报天天读》不同于电视新闻,它不改变报纸新闻的原生态,因此,没有图象和现场的介入。那么,如何将40多种报纸的内容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加以合理表现呢?主要是,它在充分体现报纸新闻的同时,也运用了电视栏目的声、画等手法,使得整个栏目张弛有度。
首先,内容大块化小。面对海量的报纸新闻,《有报天天读》将节目分成六个部分:“天天头条”和“天天有话”,主要是立足于世界范围的重大新闻事件的介绍;“天天两岸行”,重点关注两岸三地的政经要闻;“天天浮世绘”是主题新闻图片的荟萃;“天天焦点”是当日报纸有关中国事务的焦点话题;最后是用几个字来“总结”的“天天点题”。
“天天头条”荟萃每天最受人们关注的世界时事,用比报纸更加简单的语言介绍给观众。例如,从纵向角度看,2004年9月6、7、8、9日的头条都是关于俄罗斯“别斯兰”惨案及其后续报道,10日是“雅加达大爆炸”……由此可见,“天天头条”立足于世界范围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比较注意每天头条事件的延续性和相关性。从横向角度看,对于头条新闻往往选取多家报纸的报道加以充实和扩展。如9月6日,关于俄罗斯“别斯兰”惨案的头条,杨锦麟共选取了美、澳、新等国的10条报纸新闻,阐述各方观点,提供给观众思考和判断。
“天天有话”,还颇有点学英文的趣味在里面。它往往截取当日某位重要人物富有新闻价值的一句话,并把这句话的重点英文词汇打在屏幕上,慢读一次,让观众仔细品味其中是否“话里有话”。
“天天浮世绘”,则把《人文地理》《中国摄影》等杂志的一些反映中国大地上风俗民情、人物事件的照片呈现给观众,并配上一首歌,可谓“有声有色”。如某期的 “浮世绘”,是一组郭晶晶跳水和生活的组照……
其次,注重细节配合。杨锦麟读报点评是整个《有报天天读》栏目的主体,但是除此之外,还通过滚动新闻、声音、图片的元素加以补充配合。
在整个电视画面中,左边三分之二的荧屏是电脑显示出的报纸剪报内容,右边三分之一是杨锦麟读报的情形。除此之外,在屏幕下方还添加了滚动新闻,内容主要是当天头条的补充,可以避免观众听新闻产生的误差。当然,电视读报在不改变报纸新闻文字化特点的同时,还运用了电视媒体自身的一些声音、画面的手段。如在“天天浮世绘”中配上背景歌曲,让受众在上一节紧张地听、看新闻之后,心情放松一下。栏目六个板块的剪辑衔接也编排得古香古色,或一节音乐行云流水,或一屡茶香若隐若现,营造出看书读报的幽然氛围。
可以看出,《有报天天读》一方面利用“峰谷技巧”进行节目编排,六个板块正好一张一弛,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使节目有着较强的整体感和层次感;另一方面又通过细节的点缀,使栏目显得儒雅悦目,受众不致于产生收视疲劳,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从而增强了观众的频道忠诚度。
播:个性独特
电视媒体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持人既是电视产品的制造者,又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同时其形象还是电视产品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频道品牌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增强频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有时候一个主持人就是一档节目的灵魂。好节目和好主持人应该相得益彰。
《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杨锦麟,用他质朴但却有力的读报语言,幽默尖锐的评述论说并配合丰富感性的肢体动作,塑造了栏目独特的播报个性。
听杨锦麟读报,声音掷地有声,率性而来,真实质朴。如果用学院派的观点和严格的电视从业标准评杨先生“读报”,会发现他根本不合格:浓重的“闽南普通话”无法字正腔圆,还不免说错话、读错字。然而,观众就是喜欢他的这种另类风格。
从报刊专栏作家过渡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以一以贯之的精深学识、独立见解和批判性研究,把报刊专栏评论搬到了屏幕上,为电视传播贡献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的点评尖锐而不乏幽默,有时令人忍俊不禁,颇让人“读”出点鲁迅的味道。正如杨锦麟自己所解释的:“有人说新闻记者要客观、冷静,但我想‘读报’的节目要有个性,没有个性就形同阉割,成了太监一个,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觉得观众喜欢我,除了‘真’以外,还有一个‘朴’,不虚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电视里表现真性情。”
在读报过程中,杨锦麟还不时摇头挥手在电脑上点点划划,间或呷一口茶,最后大笔一挥写点题词。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有效地强化了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传达出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