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自商成汤王建都伊始,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辈出,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中华药都、名酒之乡、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唯一“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293亿元,增长9.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1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增长2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增长13.0%;完成财政收入24.01亿元,增长18.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增长2.7%。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运行稳中趋好
工业经济稳健运行。实施工业项目202个,完成工业投资108.9亿元,增长12.5%。规模工业企业220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77家。 65家重点培育企业,有62家企业收入超亿元。新增中小企业2256家、个体工商户7390户。
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到位市外资金221.68亿元,增长26.24%。新引进各类项目66个。投资15亿元的司尔特肥业年产120万吨水溶性复合肥、投资9亿元的青岛昌盛日电4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及农业深加工、投资10亿元的北京五洲医药工业园等14个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40个列入省“861”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获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突出贡献奖。 71个列入市重点调度项目完成投资92亿元。新开工重点项目33个,其中工业项目18个。鼎基鞋材、怡科电子等17个项目投产或投入运营;九洲方圆制药、海鲸王子等18个项目主体工程即将竣工;井泉制药、海川蛋制品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谋划项目320个,总投资1250亿元。
中药产业繁荣发展。全区药业工业企业121家,通过GMP认证87家。年收入超亿元的77家工业企业中,药业企业占53家。 86家规模以上药企完成产值180.7亿元,税收4.5亿元,占规模工业税收78%。济人药业“一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金融环境持续改善。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3.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6.92亿元。 9家小贷公司发放贷款11.3亿元,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余额10.99亿元。其中,药都农商行各项存款余额142.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0.87亿元,存、贷款总量分别位居全省农金系统第4位、第5位。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小麦实现11连丰,获省粮食生产先进区称号。中药材种植面积80万亩,蔬菜面积74万亩,肉蛋奶总产16.5万吨,土地流转79.8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9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07家,家庭农场248家,规模养殖场(户)6012家,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发展到24个。被命名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芍药花景观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亳菊”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完成征地7714亩,拆迁101.35万平方米。桐花路、鸿业路等26条(段)道路全面开工;西一环、利辛路等10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开工建设5个还原小区,面积234万平方米;即将建成6个还原小区,面积150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21万平方米。新修维修改造老城区小街巷48条;全面完成29座旱厕改造任务。 20057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1.43亿元。完成亳宋河等水系景观综合治理工程,续建东风沟等综合水系景观治理项目,启动柴家沟等综合治理项目。谯城区被评为第一届省文明城区。
村镇建设扎实推进。投入专项资金5300万元,加大牛集蒋楼、古井赵楼等7个第二批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力度,目前各中心村道路广场、绿化亮化、供电供水、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已完成总工程量80%。 “美丽小镇”建设有序实施,十八里、古井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十八里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十八里镇蒋李村和十八里镇、十九里镇获评省第三届文明村镇;十河镇大周村获评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1.33亿元,持续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办理“随手拍”系统督办问题3万余件,梳理使用“呼死你”系统各类电话号码1400多条。投入3.5亿元,大力实施“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大城市规划区“两违”整治力度,拆除违建3.71万平方米。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生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投入资金32.9亿元,实施31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招聘、选调教师467人;高考本科达线率57.24%。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4年保持95%以上。各类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到260家。新建农村敬老院4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达75%;区光荣院获“全国文明光荣院”称号。招录公务员、招募“三支一扶”人员、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服务人员106人。帮助企业招工10172人。发放各类医保、社保等资金5.17亿元。大力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拆除拦河渔网渔具95万平方米,落实渔民上岸739户。网上办事大厅开通运行,入选2014年亳州十大新闻。牛集镇蒋楼民族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法治谯城建设进展顺利。信访总量下降31%,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56件。农民工工资防欠清欠工作成效明显。25个乡镇(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288个村 (社区)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突出抓好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食品药品及中药饮片市场等专项整治;旧工业品批发市场806户搬迁工作顺利完成。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落实与河南省沿边市县区平安边界联席会议制度,稳定、团结、和谐的睦邻关系逐步形成。
聚力开发区建设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亳州工业园区创建于2006年,是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2014年8月被省政府批准更名为 “安徽谯城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在谯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开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第三届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等多项殊荣,逐步成为拉动谯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实现提档升级,铺设了坦途。
安徽谯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89平方公里,建成区约2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结构上形成“一轴、两核、三带、五大片区”。重点培育三大主导产业:现代中医药制造业、绿色养生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电子鞋服加工制造业。截至目前,经开区已进驻各类企业和项目248家,其中已投产企业162家中,工业企业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家。在建和签约项目86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4个。 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亿元,增长10.2%;实现经营收入245.7亿元,增长44.1%;完成工业总产值185.5亿元,增长44.2%;实现税收8.06亿元,就业3.25万人。
坚持产城一体化,高起点规划调整发展布局。按照相近、产业关联的原则,逐步形成中药材加工、鞋服电子、食品加工等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产业园,使之从单一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有机融合。
加快开发区平台建设,加速推动产业新城发展。多措并举,多渠道筹集开发区建设资金,统筹推进开发区生活服务设施与生产经营服务平台建设,并结合开发区发展实际,精心打造小微企业产业园,突破土地、规划、资金对小微企业的制约,扶持一批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坚持招大引强龙头带动,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两头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大力推进 “绿色中华药都”建设、大力推进“中华长寿之乡”建设、大力发挥政策引领和科技推动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科技环境,鼓励企业与高校结亲联姻,建立培训基地、产学研基地。
大力提升政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优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日和重大项目区领导包点帮扶制度;进一步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企业外来人员的浓厚氛围,严格落实市、区政府关于对招商引资企业外来高管及务工人员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对入园企业全程搞好职能服务。
在充满希望的2015年,安徽谯城经济开发区将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完善管理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做大经济总量,为实现谯城“当先锋、打头阵”的目标,不断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再创佳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