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
江西瑞金于去年11月推出“陪访制”,即由村级、乡镇干部陪访民去上访。但是,今年一季度接访496件中,陪访仅19件。有干部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遭遇上访群众不信任的尴尬。(新京报 6月26日)
如何对待上访群众,在最近几年成了困扰地方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中央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上访者的地位却摇摆不定,有时是“刁民”,有时是“缠访户”,在专家口中成了“精神病人”,当然也有的地方上访者的服务相当贴心,广州老人陆侯英就享受到了。他上访了14次,就收到了14张“领导批示”,只不过事情没有解决而已。
相比之下,江西瑞金的办法貌似更加贴心:基层干部陪你一同上访,陪你聊天,陪你吃饭,陪你坐车,还鞍前马后的招待你……但群众为什么就不领这个情呢?我们来看看瑞金信访局局长钟春林的说法:陪访制就是要减轻上访给官员考核带来的压力,畅通上访的渠道,陪访以后基层官员没有信访责任了,他不会去截访激化矛盾。
原来陪访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给基层干部减压,我们的基层干部压力大、心理脆弱,比上访者更需要关心爱护。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样的表面文章难道群众就看不透么?或许相关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那些经实践检验的好的制度都会被一些和尚给唱歪了,何况这个漏洞百出陪访呢。
首先,基层干部陪同上访,在路上照顾群众的吃、住、行等问题,并与他们沟通交流,谁能保证这不会沦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花钱“息访”呢?其次,基层干部陪同上访,会不会对群众进行威逼利诱,阻挠上访呢?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考核基层干部就能解决的。即便落实了,我们的信访和谐了,上访者循规蹈矩,接访者彬彬有礼,但如果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也会出现,一方耐心地不停反映问题,一方是礼数周全的手书批示。最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上访者的耐心和生命随着批示流逝,而批示者则被树为榜样不断升迁。
无论陪访还是批示,都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切实地为群众解决难题,否则,再“贴心”的服务,也没人领情。
相关链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