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增辉
株洲昭陵老街位于渌口区南洲镇,原属株洲县洲坪乡,紧邻湘江,因江而生,因江而兴。一到昭陵古街,就被那清澈的江水所吸引。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来到这里,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江水宛如一块碧玉被轻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抚摸一下。远处,江面有几艘货船,朝下游驶去,似乎扰了这份清宁,也似乎增添了几分生气。
带着轻松惬意的心情,我走进了古老的昭陵老街。
文友的哥哥豪爽、好客,给我当起了免费导游。“若知昭陵城,胜似长沙郡,要知街多长,三千六百铺,还除熬糖、蒸酒、打豆腐。”老哥说起当地民谣,眼中闪烁着无限荣光。一些历史资料显示,昭陵古街因为位置独特,在依赖水运的古代,迅速发展,一度成为湘江上的重镇,目前仍保留多个渡口,江边还有很多老街的繁华印记。
东汉光武帝时期,传奇的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前往交趾(今越南)平叛,曾在此驻兵、生活。五代十国时,马殷踞湖南,尊伏波将军马援为先祖,奏请唐王李升封马援为昭灵英烈王,此地始称“昭灵”。
宋代著名文学家乐雷发写了一首《昭陵渡马伏波庙》:
六十六功名要结后人知,马革何妨死裏尸。
汉帝可能疑薏苡,湘民却解荐江菌。
纸钱撩乱巫分昨,粉壁阑斑客写诗。
堕水跖鸢无处问,滩头斜照晒鸬鹚。
著名文学家、大诗人乐雷发先生也有笔误,误将“昭灵”写成“昭陵”。后来,这里的地名就成了“昭陵”。
株洲昭陵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与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有关。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不满朝廷撤藩,开启“三藩之乱”,转战各地,生灵涂炭。几年后,吴三桂兵败,准备退回衡州(今湖南衡阳)。撤至株洲昭陵古街时,天色已晚,伸手不见五指。已成惊弓之鸟的吴三桂,为了让大军顺利渡过昭陵滩,令人在昭陵街上放火照亮江面。那个时候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以木料为主,这一把火趁着风势,越烧越大,将昭陵街毁于一旦。吴三桂当时许诺,如果他当上皇帝,一定重建昭陵古街。这样的话,谁信?大家敢怒不敢言。结果呢,吴三桂在衡州做了5个多月的皇帝,过了一把“帝瘾”,哪里还记得这个许诺?实际上,即使记得,已是丧家之犬的吴三桂也没这个机会和能力来实践诺言。
走在昭陵老街上,隐约还可以找到当年繁华时的烙印。清澈的古井,依然保留着的多处闲置码头,残破的影剧院,废弃的制冰厂……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街上保留的古旧风物越来越少,很多老房子已经毁了。断壁残垣上绿叶藤蔓缠绕,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偶尔有几个外来的人,会在这里买下旧宅,重新按自己的方式,建造新居,莳花弄草,养小动物,也成了别样的另一种风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