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辽宁日报及其客户端刊发了文章《阅读城市的魅力》,点赞市委市政府政务公号“盘锦发布”和盘锦广播电视台近期联合推出的“夜读盘锦”音频节目,点赞爱盘锦、爱阅读的盘锦人。
5月25日,辽宁日报社社长丁宗皓到盘锦调研。市委书记付忠伟会见了丁宗皓一行。
盘锦日报和盘锦广播电视台“盘锦新闻”节目分别作了报道。
阅读城市的魅力》的作者高爽,是辽宁日报记者。这次丁宗皓到盘锦调研,她是随行记者。
在盘锦停留的一天时间里,机关、社区、农村……在不同的场所,她总是能听到有盘锦人提起“夜读盘锦”,并对内容津津乐道。
“夜读盘锦”这档以弘扬盘锦地域文化为核心内容、每晚9点推出的音频节目引起了她的关注,她在微信上关注了“盘锦发布”,认真听了“夜读盘锦”……她理解了盘锦人为什么喜欢“夜读盘锦”……写出了《阅读城市的魅力》这篇报道。
阅 读 城 市 的 魅 力
去盘锦采访,晚上9点的时候,正在聊天的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打开手机:“《夜读盘锦》更新了。”大家很认真地听,然后评论转发。
《夜读盘锦》是政务微信公众号“盘锦发布”上周新出的日推音频栏目,读的都是关于盘锦民俗风物的散文,《带你去看红海滩》《红海滩里的丹顶鹤》《大苇荡的四季情歌》……文章陆续上线,首期的阅读量就超过了3000,接下来几期的热度更是逐渐升温。
最令我感兴趣的还不是阅读量的数字,而是文后的评论之多以及质量之高,几乎没有人只是简单地点赞,而是深入地评论和抒怀,有些甚至本身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在微信公众号里,文学作品并不具备“爆款”的属性,尤其是写景抒怀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比不过哪怕中等水平的鸡汤文。《夜读盘锦》能有这样的关注度,很耐人寻味。“都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事,看着就亲切。”“写我们盘锦自己的事呀,当然必须转!”当天在场的几位盘锦人这样说。更值得一提的是,仅从评论者的微信名来看,很多名字的后缀带有“河蟹”“糕点铺”“商品会所”“辽河豚”等字样,说明这并不仅是一种与文学有关的阅读或者文学圈或者文化人之间的自娱自乐,而是一场由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参与的阅读狂欢。
在我看来,“远方”和“脚下的土地”,是最令我动情的两大文学主题。尤其是对生活于其中的城市,我们总是希望能了解它更多,知道我们之所何来。当这种描述不仅仅是远古的历史、祖先的故事,而是就发生在我们的左近,甚至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人与事,就更能找到共情点。
《夜读盘锦》的魅力正在于此,以城市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文学创作者,致力于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写作其实始终存在,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更多的历史、文化学者也包括媒体人也参与其中,好作品层出不穷。比如大连作家素素起笔于15年前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流光碎影》以及后来的《旅顺口往事》,就被评论家称为“掀起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找寻,对城市精神的提炼,从而建立起了大连的城市文化自信”。盘锦也是如此,作家杨春风的《盘锦事情》《田庄台事情》等以挖掘地域文化为内容的作品,也在文学圈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于城市的阅读,正是以这些作品为基础产生,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便利有了更多发挥的渠道。那些以往只是摆在书架和枕旁的纸质书,变成了声音、图画、影像,变成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够理解、分享的文化品,变成了无数人睡前的美好时光和梦境里的乡愁。
关于城市的阅读,是给予市民最好的文化礼物,滋养作用是巨大的,人们因此找到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不管是他身处其中还是漂泊异乡。未来,它一定还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有更多的受众。
希望能有更多的《夜读盘锦》出现,用这样的阅读赋能更多的城市。
来 源:辽宁日报、盘锦发布综合
监 制:周战威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