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祭祖传统
二、是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
虽然说郑庄公曾经和自己的弟弟共叔段你死我活,但是人家祖上也是有过亲兄热弟的。前面提过,郑国的第一任国主郑桓公就是周天子的弟弟——人家是姓姬的!后来因为封地叫郑,这一支的就姓了郑。因此郑国故地华县是郑姓最正宗的发源地。如今,华县已经成为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是全球郑氏公认的郑国受封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郑氏祖源之地。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
说到这里我们来聊一聊姓郑的名人。
郑庄公,前面刚刚提到过。与兄弟内斗的经典案例成为后世帝王“学习”的榜样。
郑国,虽然叫做郑国,但是是韩国人,然后帮助秦国修了一条牛X的郑国渠,本来是为了用浩大工程拖垮秦国,谁知改变了“弱秦”局面,不客气的说,也算为秦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光祖,元剧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竹子画得极好,成语“胸有成竹”讲的就是这一位。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岛。正因为如此,郑姓在台湾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姓氏。据说台湾美食蚵仔煎正是这一位国姓爷发明的。
近日,国务院批复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可喜可贺,相信华州区能越来越好。华县设区后为啥叫华州区?如果不叫华州还可以叫啥名儿?这个地方有没有过什么好玩的事儿?小编今天就来跟您聊一聊,老陕也很少知道的华县几个牛逼历史。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简化版。
一、曾是郑国发祥地
没错,确实是大名鼎鼎的“郑人买履”和“郑伯克段于鄢”里面的那个郑国。
二、是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
作为郑国的发祥地,华县如今是全球郑氏公认的郑国受封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郑氏祖源之地。
三、华县得名源于华山
客官您瞅准了,是源于华山,不是少华山哦。
四、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家乡
封建王朝贤将典范,唐代传奇人物郭子仪,竟是华县乡党。
五、是诗圣杜甫多部作品的诞生地
毕竟在华州是做官不是逃难,单从现存诗作数目上讲,就已经秒杀鄜州(富县)了。
六、华山曾被皇帝拿来卖给神仙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你知道吧?那你一定听过“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了,没错,确实发生在华县。他在成为天下之主前,就把咱的华山给卖掉了……
七、发生在华县的一件事曾改变中国历史走向
明朝嘉靖年间的“华州大地震”,一场地震,83万遇难者,这确实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
八、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重镇
在中国共产党在陕革命史上,华县曾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想知道这些历史或传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吗?您往下一页看。
华县的青山绿水背后藏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曾是郑国发祥地
这需要从华县的建县史谈起。
西周时,华县今县境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于郑县设华山郡,西魏时,改为华州。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2月,改华州为华县。
从天子分封到郑国东迁,郑国在虽说华县仅有不足40年的历史,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看完下面这两个例子,您就知道小编为何这样说了。
说起郑国,人们最先想到的典故怕就是郑人买履。这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不过如果要用郑人买履这个故事来说郑国人笨笨的?怕是不合适,如果这样,“授人以柄”的宋人,“刻舟求剑”的楚人,“掩耳盗铃”的晋人,就都不怎么聪明了。
郑人买履讽刺的是不知变通的人,而春秋时候最懂得变通的例子,恰恰是郑国人干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挺长的,讲的道理也多,还曾在热播剧《甄嬛传》里露过脸。全文请各位自行百度,咱们只说最后一段。郑庄公因为怨恨母亲姜氏偏心弟弟共叔段,与母亲指天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除非是死了,娘俩也别再见面了。
谁知道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郑庄公想妈妈。这个时候一位叫颍考叔的智者给出了个主意:挖地道吧。(君臣二人此处对话非常精彩,很值得急需与领导搞好关系的同学仔细阅读,小编注。)郑庄公一想,也是,地底下可不就是黄泉吗?于是母子俩在地底下见了面,有诗为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语)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姜氏语)。”其乐融融这一成语也是自此而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