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城办宴席,少了一道菜客人会追问 “宴席咋还没开始”,这道菜竟是 “做错” 诞生的 —— 厨师让做鱼丸,助手听错做成肉丸,却成了流传 800 多年的名吃,如今还入选市级非遗,它就是浦城肉燕。
肉燕的诞生充满戏剧性。南宋时,浦城人真德秀赴京任职前宴请父老,福州厨师林阿荣让助手徐小春做鱼丸,徐小春误听成肉丸。他剔纯瘦肉捣成泥,加山粉揉坯,可肉丸太硬没法吃。林阿荣急中生智,将硬坯擀成薄如纸的片,切丝煮进高汤,成品晶莹如燕窝、鲜嫩可口,“肉燕” 就此诞生。
能流传至今,靠的是硬核制作技艺。选新鲜猪后臀瘦肉,剔除肥筋,用硬木圆锤捶打 40 多分钟成细腻肉泥;加薯粉和匀成硬坯,用 “燕棍” 反复擀卷,直至坯子薄如纸、能透光,再裁成 8 厘米见方的燕皮或切丝,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吃法上花样多,经典是包成 “扁食” 煮成 “太平燕”,还能蒸、炸,或做成 “燕丸”“金钱燕”。更关键的是,它是浦城宴席的灵魂,民谣唱 “肉脆燕嫩汤又鲜,一尝三味举座欢”,几百年来 “无燕不成席”,太平燕上桌、鞭炮响起,宴席才正式开始,寄托着太平吉利的期许。
从南宋 “意外之作” 到市级非遗,肉燕靠的是浦城人对技艺的坚守,如今仍有几十户人家手工制作。这颗小肉燕,藏着乡愁与文化传承,咬一口便知其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