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扬:在全媒体时代改进创新评论工作

诗佳网

我们齐聚延安,举办这期新闻评论专题培训班,不仅因为这里是革命圣地,更因为这里是中国新闻评论的精神体现。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历史教训》《质问国民党》等文章,用文字点燃了舆论战争的烽火。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改进创新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工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奔赴。中国记协是全媒体时代改进创新评论工作的关注者、推动者,也是探索者、实践者。在此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探讨。

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当前,我们航行在一个信息奔涌、技术裂变的时代,新闻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影响力面临冲击和挑战。有同志讲,这是新闻行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瞭望者,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身处这场深刻变革的中心。如何在变革的洪流中不被裹挟、不迷失?如何在坚守的磐石上有力调整?这不仅是一个职业问题,更是关乎主体价值、公共理性和文明航向的时代命题。系统性变革,关键是变革。这个变革不是个别的、局部的,而是整体的、系统的。探讨变革,要分析有哪些变化,至少有几个方面:

一是新兴媒体重塑边界形态。这个结论是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媒体实际上是新的媒体形式,是传统媒介形态的变化,也是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评价体系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

二是传播生态重构话语权力。去中心化传播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初期,主流媒体最权威、最有影响力,是“唯一”的信息发布渠道。今天的舆论格局里,传播主体是多元、多样的,主流媒体已经从“唯一”变成“之一”,这是一个核心变化。

三是技术革命颠覆新闻生产。当前,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撰写文字,快速分析数据后生成图像,算法分发重塑信息流动路径。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遭遇挑战。

四是信任危机侵蚀职业根基。英国路透社数据显示,全球很多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都在持续下降,信任已经成为最稀缺也是最珍贵的资源。在互联网上,一度出现中国主流媒体边缘化的观点。中国记协经过系统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主流媒体边缘化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主流媒体边缘化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不推动主流媒体变革,边缘化是可能的。

有同志提出主流媒体有四大基本业务,包括信息发布、主题宣传、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在今天的舆论格局里,信息发布的主体既有各级党委、政府,也有网民个人,不只是主流媒体。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的传统优势,但一些主题宣传与人民群众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不去改进创新,百姓不会认可。舆论引导方面,一些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不发声不报道,背后的原因很多,领导怕出问题、担责任是一个重要方面。舆论监督方面,一些新闻媒体一年下来没有一篇舆论监督报道,有的媒体只监督外地、不监督本地,只监督别人、不监督自己。面对主流媒体边缘化风险,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主动应变求变,这是中央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最现实的迫切要求。

主流媒体困境的本质,在于“变”的迅速与“不变”的基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张力甚至是撕裂。那么“不变”的是什么?我认为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对坚持正确方向的使命不变。我们党办的主流媒体,是有责任和使命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48字职责使命、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四向四做”职业要求,这些都不能变。越是在变革时代,越要坚守初心使命。

二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守不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闻舆论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就要以用户为中心。我到陕西日报社调研,看到了1940年党在陕北根据地创办的《边区群众报》。毛泽东同志当时明确要求,“报纸是办给边区老百姓看的,字要大,文章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生动体现。这份报纸出版后,立即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老百姓把它称为“咱们的报纸”。所以“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初心使命。今天我们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实际是回归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

三是对真实性的忠诚不变。对真实性的忠诚是新闻职业发展的根基。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演进,新闻报道始终强调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报道区别于网络谣言的根本所在。

四是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不变。新闻事业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寂寞,而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监督权力、守望环境、关怀弱者、凝聚共识、启迪民智,定义了新闻工作的崇高价值。我们不能忘记,新闻的终极对象是人,冰冷数据背后是滚烫的人生,宏大叙事之下是个体的命运。那么对人的尊严和敬意,对生命故事的共情,对多元价值的尊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这份深沉的人文关怀,是算法永远无法复制的灵魂温度。穿过流量,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烟火,是人间的人。

要看到,“变”与“不变”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辩证统一的职业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变”是工具之变、技能之变、策略之变。“不变”的是对真实的虔诚、对公众的担当、对人性的关怀、对专业的敬畏,这些是对新闻职业灵魂的加持。真正的智慧在于以“不变”的价值内核驾驭“变”的技术洪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使命和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的浪潮里,在“变”与“不变”的博弈中,我们再看新闻评论的使命与机遇,或许有一些新的视角和认知。过去新闻界认为,新闻评论代表媒体发声,展现媒体立场,是引导人们最有力的武器。当前,信息传播进入全链式响应时代,新闻评论的价值更加凸显。

一是关于评论的时代定位。公共舆论是真理与谬误的角斗场。全媒体时代,出现了“缺观点不缺信息”的困境。有数据显示,网民对解读性评论的关注度是事实类信息的三倍。人们不再满足于了解“发生什么”,更渴望获悉“意味着什么”。当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当情绪化表达淹没理性声音,新闻评论肩负着拨云见日的使命,像灯塔一样,在众声喧哗中照亮真相,在信息混乱中锚定方向。这种需求的产生,让评论成为主流媒体构建话语权的关键抓手。最近,很多地方制定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方案,对新闻评论功能都在加强,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

二是关于评论的传播格局。在传统媒体时代,评论的阵地主要是报纸版面、电视时段等。进入全媒体时代,评论的战场已经延伸至微博话题、抖音短视频、B站弹幕等等。新闻评论正在从单一阵地变为全域传播,从单向输出变为多维对话,从一次性传播变为持续性表态。

三是关于评论的生态环境。从专业生产到全民共创,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微博“V影响力榜”显示,时事点评等领域的前十名创作者中,80%并非传统媒体。过去讲“人人都有麦克风”,现在是“人人都在发表评论”。

面对这些情况,新闻媒体的评论员正在从权威发布者转型为思想评论者,既要保持专业定位,又要学会对话多元主体;既要坚守价值底线,又要创新表达方式。主流媒体有优秀人才,要为评论员创造更好环境,推动产生精品力作。

刘思扬:在全媒体时代改进创新评论工作

2025年7月,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在陕西延安连续举办两期传承初心、增强“四力”(评论系列)培训班

全媒体时代带给新闻评论的问题

近年来,主流媒体在推进评论改革创新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看到进步的同时,还要直面几个发展之痛:

一是时政解读的空泛。迫切要求我们思考如何让评论更接地气,有一些评论确实存在“高空作业”情况。有的媒体习惯于对某一方面的主题发表评论,对老百姓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却没有态度,被有的同志戏称为“脱离大地”的人,没有烟火气、不接地气。

二是思想深度的浅薄。迫切要求我们思考如何让评论有关联,更有思想、观点、深度。面对信息快餐化的冲击,有的评论话语体系错位,固守千真万确的套路,疏离用户群体,陷入“观点复读机”的困境。观点连接没有任何新的尝试,解读提炼照抄照搬领导讲话,生拼硬凑成一篇评论,有人戏称为“正确的废话”,每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没有一句有吸引力,这样的评论怎么产生影响?

三是传播效果的孤岛。迫切要求我们思考如何让评论传得开、留得住。有一些评论固守“我说你听”的模式,在移动端阅读量寥寥无几。主流媒体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自身平台存在很多无效文章,有的稿件观点正确、论据充分、逻辑性强、版位突出,但就是没有影响力。

四是伦理底线的缺失。现在一些自媒体,也有个别主流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文章标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操守的流量,终将以公信力的崩塌为代价。新闻媒体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要追求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统一。

全媒体时代改进创新新闻评论的

五个维度

推动新闻评论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主要有五个维度: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做思想的压舱石,让评论有高度。胡乔木同志讲过,评论员应该是政治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政策通,更要当观察家。山西日报有一篇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山西一个景区在发生火灾前已经接受例行的安全检查,但是隐患没有被发现,后来还是发生了火灾。那问题出在哪儿,就是这篇评论的标题。山西日报的这篇评论,直指安全检查中的责任心缺位和专业能力不足,这在全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二是强化用户意识,做用户的知心人,让评论有温度。真正的用户思维,需要真正了解受众需求、引发情感共鸣。今年6月,演员宋佳凭借《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一角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她在领奖台上说,“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记协随即发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穿透流量泡沫,照亮人间烟火》。这篇评论提出,宋佳的感言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内容,而是有价值的内容;不是声音,而是值得倾听的声音;不是图像,而是能够触动心灵的画面。从张桂梅到宋佳,我们看到:真正的“大流量”,永远来自对生活的真诚书写,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当我们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创作,流量自然会来;当我们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作风自然能打动人心。我们应该走进社区、工厂、田间,倾听人民呼声,把准社会脉搏。只有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评论才有温度。

三是强化热点意识,做事情的瞭望者,让评论有速度。全媒体时代,网络热点层出不穷,要有担当精神、敏锐感知,时刻关注社会动态,第一时间研判舆情,在关键节点及时发声,避免失语造成被动。同时,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准确发声,防止误解误导公众。唯有坚持准而快,才能在评论工作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既回应社会关切,又引领理性思考,推动问题解决。去年3月,河北燕郊发生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直播被迫终止事件,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这个画面。记者被阻挠采访,中国记协当然有责任过问。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向央视了解,向其他媒体了解。掌握大量数据后,我们发出评论《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是“记者应该进行采访吗”,第二是“记者是添乱吗”,第三是“一纸通稿能代替现场报道吗”。三个问题其实都是最基础的问题,但为什么能引起强烈反响?我觉得有几点,第一,舆论监督的环境不让人满意。第二,确实有些问题在大家心中积累已久。所以转发这篇文章还是记者居多,还上了热搜。可以说,对热点问题的敏锐感知和担当作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是强化专业能力,做时代的答卷人,让评论有深度。我们经常讲一句话,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在田埂上找感觉。还要加一句话,在互联网上聚民生,这对评论员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今年7月3日,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风》,这也是我们思考很久的问题。文章写道,回望历史长河,文风的革新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毛泽东同志挥斥方遒,“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生动鲜活的论断彰显中国气派;邓小平同志举重若轻,以“白猫黑猫”的鲜活比喻将深奥理论转化为百姓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诗性话语诠释发展哲学。这些经典文本启示我们:真正的文风革新是思想解放的先声,生动真诚的文风推动更广泛的思想觉醒。文风如镜,照见的是党风政风。当党八股式的空话套话盛行,折射的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当“文件语言”成为表达惯性,暴露的是思想僵化的危机。

这就是我们的评论。有信息含量,有新的观点。如果一篇评论没有信息含量,就没有传播价值。信息含量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也有观点。没有这样的信息含量,怎么传达到老百姓心里去?评论是思想的价值,作为评论员,我们要加强学习,转变作风,让好的故事穿过喧嚣、直击人心,连接个体、凝聚共识,推动进步、照亮未来。

五是增强团队意识,做协同的组织者,让评论有力度。在全媒体时代改革创新评论工作,对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有的评论员除了写评论,还要做视频。这既需要我们增强新媒体能力,也需要团队加强协作,还包括工作流程上的优化。

刘思扬:在全媒体时代改进创新评论工作

在全媒体时代改革创新评论工作既是举旗定向的职责所在,更是激浊扬清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既做思想的传播者,也做时代的记录者;既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激流勇进,又在众声喧哗中守住初心。期待大家能够创造出更多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精品力作,真正让新闻评论成为照亮前路的火把、凝聚人心的号角!(本文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2025年7月在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评论系列〉培训班的讲话)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9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