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郑重的场合。
8,专栏评论: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的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12.:述评:是新闻与新闻评论的结合体,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和思想观点的新闻体裁。
13.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14.立意:是作者对所选的论题做出的判断,包括一篇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
15.结构: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
16.论点:是评论者要告知受众的见解,观点论断或主张。
17.论据:是用来阐述、支持论点的依据,也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形成判断、推理的依据。
18.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论说文体,他的论证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19.事实论据:就是用事实作为根据、证据。这类证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或概括,因此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主要
指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包括个别事例和概括性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等等。
20.理论论据:就是用来源于实践、并且已经被实践证明和检验过的正确的理论作为根据、证据。
21、直接推理:是由一个直言判断前提推导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
22.演绎推理:又叫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23.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24.类比推理:是由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导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
26.事实判断:由作为前提的事实推断作为结论的事实,是判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27.价值判断: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是判断事实与人之间的关系。
28.普遍性判断:就事论理,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
29.具体判断:就是就事论事,适用于对具体对象的原因、性质、发展做出判断。 简答
一,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是新闻传播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两种信息传播形式,构成新闻工作的完整过程;
2、在某个媒体中,总是在一个总的报道思想指导下(一致的目标),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完成一定的传播任务。
不同点:
1,从总体上: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突发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以报道新闻事实,传递事实信息为主要任务;新闻评论是针对新闻报道所阐述的道
理,它直接面对新闻事实,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评判,表明评论者的鲜明态度和明确观点,传递意见性信息。
2,从表达内容上: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客观的、准确的事实中:新闻评论则是对事实进行直接了当的理论分析和判断。
3,从表达手法上
新闻报道采用叙述和描写的手法,寓理于事,以事感人;
评论采用论说式的说理手法,就事论理,以理服人。
二.新闻评论与报刊理论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言论的重要形式,都属于论说文
不同点:
1,时效性不同:评论追求时效,报刊理论追求理论价值的长久性
2,针对性不同:评论针对新闻事实,理论针对的是普通问题
3,现实性不同
三、.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有哪些?
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
四、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
1,日常生活作者的发现。
2.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
3.对新闻事实的实地考察
4,受众提供(来信来电)
5,媒体策划
6,长期的思考或偶然的获得
7,新闻报道
五.好的论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触及现实,富有新意;面向全局,准而有当;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六,选题有哪些标准?
重要性,争议性,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性
七,立意的前提
1,了解论题所涉及的事实及背景
2,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3,收集相关的意见或观点
4,具备相关的知识和修养。
八,论据的种类
1,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数字论据;故事、典故论据
九,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演绎法,引证法,归谬法)
归纳论证(归纳法,例证法,反证法)
类比论证(类比法,对比法,比喻法)
分析、综合论证
十,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1,以新闻事实为缘由
2,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章论点
3,提出问题,用设问点明论题
4,交代写作动机
5,摆出驳论的对象
6,用引语、典故、比喻、故事或经典著作中引用一段话开头(常用时效性不强的文章)
十一.社论有什么特色
1,常态化并加大社论的数量
2,报道性、时评化的写作
3,贴近受众的生活
4,形式更加多样化
5,强化舆论的监督功能
十二,如何提高论点的鲜明性或明确性呢
1,尽可能直接把论点表达出来,而不是暗示出来
2,表达论点的本身应当简洁、概括、凝练
3,避免评论中的其他因素,尤其是不同论点的观点干扰论点,可用单独成段、提示语等语言突出论点的地位
4,如果可能,在标题中表达论点
十三,“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进程
1,我国早期的报纸上的议论性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它本身不具有评论的特点,也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与大众阅读;
2,1899年在《清议报》上创设“国闻短评”,出现了与我国早期报刊盛行的长篇“论说”截然不同的言论体裁;
3,1903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批评门”中正式创设“时评”栏目, 4,1904年在国内主持创办《时报》,以“时评”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逐渐确定下来。
十四,“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1,它使题材更加丰富,更有新闻性,
2,使社论的刊发频率更高,符合每天发表社论这样一个全世界报纸遵循的普遍规范;
3,它使长期以来社论在党报体制之内的崇高地位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固然使社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受到了动摇,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批评社论,与报纸平等交流提供了空间;
4,它使得社论有可能脱离千报一题、抽象层面的议论,而更多地触及地方的社会生活。
十五,我们能从中美社论的差异中获得什么?
1,美国报纸中一些题材较轻的社论,不仅使“代表报社观点”的言论比我们用
新闻评论1000字篇三:影视评论一篇 1000字
求影视评论一篇 1000字!谢啊。
《M就是凶手》 M(1931) 8.6分 真巧,在IMDB排行榜中,与排名紧前的《窃听风暴》一样,排名56的《M》又是一部德国电影。这部电影确实精彩、好看,虽然有残杀幼童的情节,但电影没有正面描写杀人过程,反而通过警察撒开天罗地网试图抓住凶手所展开的情节,把观众带入了一个虽然凄惨但也带着点黑色幽默的世界。 我想,也许有人看到电影警方没日没夜操劳却无功而返时会说,这时候有个福尔摩斯多好!想得不错,不过福尔摩斯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侦探,哪怕已经到了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真正破案还是需要警方付出琐碎和辛劳的工作,甚至还要一些诸如线人、悬赏以及运气这样的非侦查因素的推动。 回到电影的剧情。由于警方搜捕动作太大,黑帮们的生意遭受重大打击,因此他们被逼得连夜开会商讨对策(搞笑的是此时警方也在另一处开会讨论案情)。最后黑帮决定自力更生来找出凶手,还派上了丐帮(这个似乎是我们武侠片里才常有的特色组织啊,有人会说应该告他们剽窃创意-且慢,这可是人家1931年就推出的片子,别被反诉了)!当我看到丐帮成员接受指派任务时乞丐还有编号时,顾不得这是一部关于凶残杀人的片子,忍俊不禁地笑了。德国人做事情看来真是严谨啊! 当警方经过艰苦的排查锁定凶手时,黑帮也借助一个卖气球的老盲人锁定了凶手;当警方在嫌犯家里守株待兔的时候,黑帮把早已经被乞丐在衣服上写上M的凶手逼得逃入了一幢大楼。黑帮老大拒绝报警,在他主持下,黑帮煞费苦心和苦力地揪出了凶手,还为此召开了审判大会,而且很搞笑地给凶犯安排了辩护律师,而此时警方也利用被仓皇逃走的黑帮落下的做苦力的小兵获悉了黑帮的窝点,至此,片中的喜剧算是告一段落。 当凶手申诉自己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痛苦时,虽然我们开始的想法如同参与审判的黑帮暴民一样,还是想把此人处死,可是理性不断在提醒我们这样不对。就在暴民们一拥而上要实施他们的暴力“正义”的时候,警方及时赶到,而黑帮的苦心苦力看来是白忙乎外加给自己找了大麻烦。 本片结尾其实突出了其诙谐格调下严肃的主题,我认为黑帮老大提出的问题值得社会来思索,就是假设这个精神病患者表面上治愈了出来又发作再害人怎么办?精神病患者伤害社会的问题其实可谓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结尾那个受害女童的母亲说的有些裨益,就是家长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可是对于精神病患者,家长们也是防不胜防的啊,对此,也许人们需要更多的思考,而职能部门应该提供更有力的措施防止免予刑责的精神病患者伤害别人,特别是孩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