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对社会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包括批评、建议、表扬和赞扬,具有主动性、动态性、公正性、批判性等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正在形成的新的变化和特征。监督空间无限拓展:从物理空间看,舆论监督拓展了巨大的物理空间。从精神层面看,网络对舆论监督的影响是深远广阔的;监督门槛大幅降低:网络舆论监督可以通过低水平的表达方式实施,还可以通过低技术水准的方式进行;监督限制不断减弱: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呈网状传播特点,强调互动状态下的人人皆记者和人人是媒体的自媒体特点,技术的发展让舆论监督受限制的程度可能不断下降。
一、舆论监督概念1.定义: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舆论监督的环节:
1)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2)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3.特点:
1)社会监测功能:首先对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候风仪”的社会监测作用;其次在于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监测;再次表现在对社会发展效果的评价;
2)社会调整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意见的重新疏导、整合,也表现在为充当社会公众的“传声筒”和“排气阀”,使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3)社会控制功能: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积极控制,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其次表现为―种非强制性的软控制,通过精神内省,价值认同和道德感化的方式达到控制目的;
4)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意志,是最民主、最符合民意的权力,监督领域广、反应快、影响大。
4.方式:
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
二、新媒体背景下舆论监督的特点
1)新闻监督的主体范围扩大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一般是由报纸、电视的主流媒体来完成,新技术使公民在移动设备上,便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网络来实现舆论监督,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新闻监督的主动性。
2)新闻监督的渠道丰富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基于新闻媒体技术发展的社交平台为公民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
3)新闻舆论监督更加及时
新媒体技术使得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得到快速地传播,从而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例如针对魏则西事件、海底捞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通过新媒体,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4)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监督的效果
通过新媒体平台,用户之间针对特定事件的交流扩大,造成的合意也增加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例如在大学生李文星误入传销死亡、高中生刘文展因举报而劝学,网民之间互动性增强而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5)新闻舆论监督的专业性受到冲击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监督由专业记者展开,其真实性和专业性能够得到保证,然而,由于新闻监督主体的扩大,参与者良莠不齐,反转新闻频发,新闻舆论监督的专业性受到冲击。
三、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性
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性,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引导舆论,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即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将两者高度有机统一起来,积极而又全面地开展好新闻舆论工作。
在实际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性质、作用以及与正面宣传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像重视和加强正面宣传一样重视和加强舆论监督。
四、社会语境谈谈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
1.言论表达无序,导致网络暴力
新媒体赋予了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提升,人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并且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声音来对事件的解决给予一分力量,这自然是舆论监督中的正面体现。但是这种言论表达却是无序的,这使得一些人将互联网当成了垃圾情绪宣泄口,肆意谩骂、过度曝光、编造谣言,进而衍生出网络暴力,甚至将这种网上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当事人不堪其扰,也让舆论监督走上歧途。
2.监控过程困难,造成了新闻事实的扭曲
事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从新闻内容到新闻措辞上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这使得舆论监督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许多非专业新闻人员进入到信息发布环节,一些人为了占得先机,不经思考、不加筛选地将信息发布出来。海量的信息内容使得监管部门力不从心,一些社会事件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前被公布,网友先入为主,情绪先于事实,使得事件走向严重偏离真相,甚至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工具。
3.实名制实行困难,影响了监督的公平民主
互联网虚拟世界对人的身份造成了割裂,目前除了微博采用实名认证,其他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交流都是匿名,而这种隐藏在真实身份背后的舆论监督,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公平与公正。
(二)新媒体传播特点下加强舆论监督的措施
1.媒体部门应加强自律
新媒体目前已经成为舆论监督中的“主力军”,而提高各个媒体机构的自律性则是控制网络暴力,实现媒体传播的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要想加强自律性,首先加强学习,即积极学习、深入领会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网信办出台的相关规定,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成为传播社会新风、集聚网上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第二,守住媒体的底线,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撰写、传播,明确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规范发布、转载内容,避免成为一些人造谣、传谣的工具;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根据新媒体传播环境对媒体人的素质、新闻内容、传播流程等做出严格规定,提高新媒体舆论监督能力;第四,强化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先进、典型,把握住时代发展亮点,提升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引导民众话语表达,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2.健全言论表达约束体系
首先,立法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界限,对于不当的网络行为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一些人在网上信口雌黄、煽风点火等行为形成威慑,让网络舆论成为真正的监督工具,而不是挑动暴力的“凶器”。第二,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明确社会责任,提高对新闻内容的甄别与判断能力,坚持新闻内容的客观与真实,避免在传谣、造谣过程中陷入网络暴力的漩涡。第三,提高对网民的教育与培养,加强网络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及时辟谣、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网民的判断力;网民自身也应不断学习,独立思考、慎重表达,避免成为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3.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
在新媒体传播特点下,新旧媒体之间应积极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舆论环境。例如传统媒体的新闻频道可以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利用新媒体手段及时发布信息,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滞性,并在客户端与民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民众的舆论倾向,同时针对网络反映强烈的事件要及时发布公告,以正视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民众的舆论监督素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