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70岁,我们常听见身边人说:“该歇了吧。”但有些人偏偏不愿歇。孙海平,刘翔的师傅,跨栏圈的老教练,就是这样的例子。“财富自由还坚持工作”,这点扎在不少上班族和退休老人心里,每个人都多少有点触动。现如今中国有几亿老人,真正能像他一样说“不退休”的,真的不多。
翻看他的经历,大家发现孙海平早就有了两地工资,又攒下奖金,住房也分配得很舒适。换作别人,早收拾铺盖回家带孙了。但孙海平偏不,依然每天住在运动员宿舍,清晨起来陪年轻人一起训练,这不是为了钱。“他住运动员宿舍,只因为可以随时指导队员。”这份关注和投入,很多退休老人都理解,“人一旦有了热爱的东西,日子就不一样了。”
他的训练模式也让人看出这个人有多认真。跨栏在中国不是热门运动,能跑进13秒30的全国不足五人。可他始终乐观,自己说“刘翔也不是天生的,只要有人练,就能出冠军。”他亲自研究训练方法,比如自创的“胶皮带抗阻训练”,帮助队员提升体能,每年冬训血检指标都是十年以来最好的,这种用心,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责任。
孙海平70岁,身体还算硬朗,可每天要带队还要示范动作。有一次,为了给徐卓一讲动作,孙海平凌晨五点亲自示范,跌了一跤又爬起来继续讲。他经常说,“你摔倒不可怕,爬起来再试就不丢人。”这种精神,很多五十岁、六十岁还坚持上班的人都懂,“实在干不动了就再想办法,但能动就想为团队多出点力。”
他带出来的弟子,个个都在跨栏圈有名。第一任冠军陈雁浩,1998年曼谷亚运会冠军,用了孙教练的“轻松训练法”,练得很扎实。刘翔就不用多说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拿了金牌,破世界纪录,全靠师傅和他反复琢磨技术,比如著名的“七步上栏”,让中国跨栏一举冲进世界顶尖。这些成绩不光是技术,背后还有一个教练的信念,“他愿意和队员一遍遍试错,不怕白费力气。”
谢文骏接棒后,在全运会三连冠,连续拿下亚洲冠军。刘翔退役了,谢文骏就撑起了队伍;而徐卓一虽然块头小,教练就专门给他设计增肌训练,连夜琢磨方案,希望他能冲到世界大赛。最近崭露头角的陈圆将,19岁已经冲到13秒18,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刘翔。其实师傅更看重的是陈圆将的态度,“他不怕苦,就愿意揪着问题死磕。”
孙海平其实也有不少让人琢磨的习惯,比如一天两包烟,谁劝都没用。他对弟子坦白,说这是缓解压力的办法。很多退休人也会说:“有些习惯,老了改不了,反正也不影响别人。”生活到底怎么过,还得自己做主。
对年轻队员,孙海平严厉,错误一点不含糊地指出,但伤病时又很照顾人,让弟子们心里踏实。他善于调整方案,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的训练方式。夏思凝是他的徒弟中唯一的女队员,练到国内女子跨栏前三。其实不论男女,他都是一样用心。“只要你愿意学,我肯定帮你练到最好。”这句话对许多上班族都是激励。
坚持不退休,因为责任、因为热爱,孙海平自己也常说,身体还能动,“就不打算停下来”。这种精神其实很多身边的老人也有,家里人劝着休息,“可手里还有活儿,总觉得可以再做一点。”对不少上班族来说,这也是未来的自己,“可能年龄不是界限,干着喜欢的事反而更有劲。”
其实,年纪和付出挂钩,但心态才是决定权。有些人退休了反而觉得空落落,没了目标,生活一下子没趣了。孙海平用行动证明,只要有热爱,没有什么年龄限制。“只要一天还能站在场边,都要尽力帮队伍前进。”这一点,无论是教练、上班族还是退休人,都能体会其中滋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跨栏”,只要还在跑,生活就有盼头。
大家身边有这样不肯退休、还在发光发热的人吗?或者你自己也有份坚持,欢迎在评论里分享你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