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

诗佳网

职场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180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上)

关于作者

刘捷,27岁成为国有上市集团最年轻的“董秘”,36岁在外资企业担任中国区投资总监,40岁进入上海某金融控股集团担任CEO。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企业战略咨询顾问,曾为恒丰银行、长江出版等上市企业做战略咨询。

关于本书

作者在过往经历中,一边积累职场经验、一边研究企业发展,并发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用于职场当中,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更充分、更稳定地释放个人价值。

核心内容

本书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有像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被利用、被消耗;懂得经营自己的员工,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企业或组织的经营中去,也能在凛冬将至的时候,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前言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那就是,职场人要把自己当成一家企业来经营。

书中告诉我们,首先,企业和职场人,二者创造价值的逻辑具有一致性。你看,企业需要先投入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为市场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赚到利润;而职场中的我们,也需要投入时间、技能、脑力,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出成果,从而获取收入。

并且,企业和职场人面临的挑战也具有一致性。比如,企业要考虑优化投入产出比、考虑如何占领市场,职场人同样要考虑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要考虑如何获得更高的职场地位、更广的职业空间。

因此,本书指出,作为职场人,我们也可以借鉴企业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的思考方式,来应对职场中的挑战。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用于职场当中,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更充分、更稳定地释放个人价值。

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想来为自己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企业的战略规划,一般是针对未来5年的发展;而对于个人职业规划,书中同样建议以5年为一个阶段,每过5年进行一次检视,根据个人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加以调整,这样能够综合照顾到规划的切实性和稳定性。

那么,我们该怎么把这个战略规划做出来呢?书中介绍了一种“9要素法”。这原本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一种方法,作者把它迁移到了个人职业规划的场景中。这个“9要素法”里,既包括对于外部环境、个人条件的评估,也包括对于具体的规划制定的指导。下面,我就聚焦于规划制定层面,按照“目标——计划——执行”这三个主要步骤,为你说说如何参考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路来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第一个步骤:制定目标

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呢?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要写下5年后要达到多少收入、赚到多少钱。可是,作者却提醒说,在你的目标里,其实唯一不需要明确的就是薪酬。

这也是从企业身上获得的启发。以前企业给自己定的目标大多是达到多少销售额、实现多少利润,等等;但近些年,很多企业开始转变目标制定的风格,把从前以收入或利润为导向的目标,转变成了拓展多少市场份额、达成多少用户满意度、提高多少资金使用效率,等等。你会发现,这样的目标体系其实就像是在为企业画像,画出了这家企业希望在5年后成长为的样子;而如果这些目标能够达成,收入和利润其实只是过程中的附带品而已。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薪酬只是个人成长的附带品。作者指出,一个企业战略级别的个人目标体系,里面需要包含你对于5年后的自己的一个清晰明确的描述。比如,对于五年后的职位层级、工作内容的核心价值、自身需要达到的内在能力水平、外部的经济社会地位,你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界定。

不过,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为自己画出5年后的画像呢?

最常规的做法是从自己现在的定位出发,往5年后推演下去;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找到一个比自己年长5岁左右的参照对象,以其为模板酌情增减目标。但要注意,无论你是自己推演,还是参照他人,都要适当地提高标准。也就是说,假如你原本要达成的进度是100%,那么你可以给自己定到110%—120%的程度;在寻找参照对象的时候,也要尽量级别高一点,或者年龄比年长5岁再多一些。总之,要把目标定在“跳一跳才能够到的位置”。

第二个步骤:制定计划

在开始制定计划之前,我们必须先想清楚,自己跟目标之间的差距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就像是,要把一个半成品的水桶补好,我们必须先弄清哪块板子需要补,以及,差得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作者举例说,他以前有一个刚硕士毕业的助理小郑,当时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用5年的时间进入国际投行。她对照了自己和招聘标准的差别,发现主要差距在于外语驾驭能力。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提升计划,不仅会主动参加外国人的戏剧活动沙龙,还坚持每天阅读原版的《华尔街日报》,抄写金句、尝试写作。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半,达到了让所有外籍访客和会计师、律师都对她大加赞赏的程度,还获得了进入著名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机会。

从小郑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她对于自己与目标之间差距的明确,也看到了她为了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这也是我们制定计划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写到什么样的详细程度呢?是按周、按月,还是按季度、按年?

根据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经验,越近的战略行动,越要清晰、准确;稍远一点的,可以留下灵活地带,根据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再做调整。迁移到个人身上的话,我们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思路。比如,先写出每年的大致计划,再写出第一年的每个季度要达成什么进度,之后细化到第一个季度的每个月,最后再写好第一个月的每日计划。

而对于个人的短期计划,作者提醒我们,它必须是清晰、可量化的。比如你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每天都要锻炼身体,每天要读一会儿英文报纸,那么最后很可能沦为每天象征性地走几步路、看几行字;但如果你要求自己每天花半小时快走3公里,读完一整份原版的《华尔街日报》,那么很可能就能坚持下来。总之,一个清晰、定量的每日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己每天该做什么,避免纵容懈怠,削弱计划应有的效果。

第三个步骤:执行

或许你会疑惑:计划都有了,照着执行不就完了,有什么可讲的呢?那请你想想:如果你的计划是每天花半小时快走3公里,或者每天阅读一遍原版的《华尔街日报》,你如何保证每天都有这些时间呢?和昨天相比,这个时间要从哪里挤出来呢?

作者指出,就像企业面对新的战略规划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重新调配人力资源;对于职场人来说,我们面对新的职业规划,也需要重新调配自己的人力资源,方法就是调整自己的时间结构。

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位程序员决定发展自己的脱口秀爱好,那么他就需要重新盘点自己每周,甚至每天的时间规划:如果他打算每两周参加一次线下的“开放麦”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脱口秀现场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两周必须打磨好一篇稿子;要打磨好一篇稿子,他需要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以及练习公开表达;假如这三块内容各需要7个小时,那么他就需要在两周内每天抽出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每天晚上用一个小时来学习和写作,每天中午挤出半小时给同事讲段子;为了挤出晚上的一个小时,他取消了自己每天在跑步机上慢跑的日程,下班不坐地铁了,改为骑自行车、代替慢跑锻炼,并且每天早半小时到公司,来争取早半小时下班。

你看,像这样的日程调整,是我们每个人在执行计划时所必须面对的。要想从现在满满当当的日程里塞进去一些新任务并不容易,因此作者建议我们,要认真盘点自己每天的时间动线。以工作日来说,你可以捋一捋,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出门,路上在做什么?工作几点结束?午饭和晚饭分别是怎样安排,饭后的时间怎样度过?还有,周末和假日是怎样安排的?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优化时间结构时的思考出发点。

作者指出,当我们在优化时间结构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优化自己的知识模块。像一个小助理把原本休闲娱乐的时间用来学英语,一个普通职员用通勤的时间学沟通和管理,一位金融从业者在周末报班学编程,等等。他们不仅重新分配了自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重新搭配了自己的知识模块。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因为个人能力上的欠缺,而能力的养成,又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很多时候,当一个计划进入到执行层面的时候,它会显示出一种更原始的形态,那就是对于个人知识模块的重塑与创新。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哈希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