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战线的“奇兵”

诗佳网

王士谷

华东是中国新闻社工作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华东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并有不少侨乡,归侨、侨眷、港属、台属比较多,是中新社报道的重点。相应地,中新社的分支机构也首先在华东建立。现已建立的国内分社,记者一共10个,有6个在华东。今天有机会向会议汇报一下中新社的工作,目的是听取批评,并为各省市指导中新社在当地工作做参考。

胡耀邦同志曾经说到,对外宣传第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第二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第三要依靠外国人。中新社就是我们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作对外宣传的一个媒介。

目前海外华人办的华文报纸约有100多家,加上刊物一共超过300家。其中日报约70家,日发行量总计约130万份左右。数字虽然不大,但是分布很广,集中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和与台湾有密切联系的美国。因此影响很大,是世界传播大军的重要部分。

香港是海外华文报业资金、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有报纸60多家,其中刊登时事、政治材料的中文报纸30多家。许多新闻第一天在香港登出,第二天就被海外转载。一些港报起了“小通讯社”的作用。

近年来外国的华语广播、电视事业在发展,联系着广大的华侨、华人。

以上这些华文、华语新闻机构,是很重要的阵地。通过它们介绍中国的情况,传播中国的声音,是我们对外宣传工作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而这些传播机构,正是中国新闻社直接的工作对象。

中国新闻社成立于1952年,是适应海外华文报纸需要,由我国新闻界和归侨界知名人士发起建立起来的一家民营新闻机构。开始时通过口语广播纪录新闻,以后业务逐步发展,目前,中新社已成为一家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对外新闻、文化事业单位。

1982年中新社成立30周年时,邓颖超同志和廖承志同志分别在贺信中指出:中新社在对外宣传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做“我国新闻战线的奇兵”。遵循这些教导,几年来,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主要标志是进一步扩大了对中间和中间偏右报纸的供稿,部分稿件出现在受台湾影响或由台湾直接控制的报纸上。在目前直接和间接接受中新社供稿的有160余家海外和港澳华文报纸中,上述几种类型的报纸共占70%左右。这些报纸为旅居海外和港澳的台湾同胞广泛阅读,有的可以销售到台湾岛内。

总结我们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集中起来就是要明确中新社在整个对外宣传布局中的地位和突出特点,像领导同志要求的那样发挥“独特的作用”。以下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坚持爱国主义的宣传方针

中新社一贯坚持爱国主义的宣传方针,或者说要高举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旗帜。这是对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宣传采取什么基调的问题,也是争取、团结海外同胞的政治基础问题。我们的对象大多数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对新中国的态度来看仍然是两头小中间大。一头是进步力量,真正同意共产党的政策,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人在逐渐增多,但仍占少数。另一头是完全同我们站在敌对立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祖国统一的,这种人也占少数,而且越来越少。海外同胞中广大的占多数的群众,其特点是又爱国又有保留,或者说只认庙不认菩萨,“爱历史感情上的中国,不爱现行政治实体的中国”。对这样的读者,谈到祖国统一,谈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有共同语言的。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争取、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同的政治基础。至于外籍华人,他们已经加入了外国籍,但在思想感情上同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许多共同点,有个爱民族、爱故乡的问题。因此,对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本着爱国主义方针所做的宣传,也适于外籍华人阅读。

用中新社同志的习惯语言,爱国主义宣传有两个部分。一是爱国主义宣传的“广阔部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举凡我国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民情风俗,文化传统等等,凡能激发人思乡爱国情感的东西都可以宣传。当然光这些内容显然是很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着力宣传我国的现状,宣传现实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宣传现行政策措施。这些被称为爱国主义宣传的“核心部分”。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海外同胞对祖国的了解逐步加深,这一部分的宣传内容越来越显得重要,也越来越受欢迎了。因此我们是不断在加强中。中国现状部分,其实质内容当然是社会主义的,但我们在宣传中不贴社会主义的标签,而是只讲事实,结论让读者自己去做。

爱国主义宣传怎样体现呢?我们体会,可以通过宣传成就(当然不是一边倒地一味说好话,而是按照“大报喜小报忧”原则,适当反映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来诱发海外同胞的爱国激情;可以通过讲解政策来增强海外同胞对“四化必胜、统一必成”的信心;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来解除海外同胞的疑虑;通过介绍知识,特别是中国现实中活的知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服务性的报道,也是可以为爱国主义宣传服务的。总之,有助于引导海外同胞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的东西,都是好材料,爱国主义宣传的路子是很宽的。

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中新社的优势和特点在什么地方呢?中新社成立时,就明确它是“民办的通讯社”,区别于国家通讯社和国家电台。作为植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土壤中的一家通讯社,在大的政治方向方面,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接受党的领导和国家管理方面,中新社同其他新闻单位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家“国家通讯社”,也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但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又有不同的具体任务和分工。在报道内容、角度和形式上,在对外开展活动的方式上,中新社必须体现民间通讯社的特色,必须有别于党和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事实证明,这是中新社的主要优势所在。只有不断发扬中新社的优势,才能起到其他新闻单位起不到的“独特的作用”,成为一支“奇兵”。

我们发挥优势的第一个做法是,在完成总的宣传任务的前提下,在新闻取舍方面抓住重点,有的多报道,有的少报道,有的不报道。从总的方面说,中新社对外报道的重点有三:一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二是侨乡、侨务、侨情;三是港台情况和祖国统一问题。中新社在每个时期的报道重点,也不拘泥于国内的中心工作,而是根据海外读者的关心程度来确定。还有一些对国内少报或不报的东西,如宗教活动虽政策允许,但对内不提倡,中新社却需要适当对外报道。

我们发挥优势的第二个做法是,在总的宣传口径下,对党和国家的大事以及重要文件,根据海外舆情动向和我对外宣传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例如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记者,突出报道了领导人回答外国记者的许多尖锐、敏感问题,和会见华侨、华人活动。对各种会议,可以不受议程和“规格”限制,有的综合报道,有的突出报道,有的不报道。摘发报告、文件,也不必须拘泥于全面、完整。不带中新社电头的专稿就更加灵活,如被评为1983年好新闻的《六届人大会议开幕》一稿,跳出了公报式新闻的圈子,夹叙夹议,清新活泼。

我们发挥优势的第三个做法,是就海外舆论所关心,而我官方机构未公开表态或报道的事情,进行针对性的独家报道或评论。如王炳章受台湾策动,在美国组织《中国之春》的所谓“民运”,我们组写了几篇专稿发到海外,揭露了此人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丑恶面目。又如1984年6月,我赴美考察的一位工程师出逃三个月后自愿返回祖国。受台湾影响的舆论工具勾结一些反动分子造谣说,他是被我绑架回国并已枪毙。我们发表了他的访问记和他与家人相聚的照片,戳穿反动报纸的造谣。再如1982年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发表后,台湾当局以宋美龄的名义写了一封回信。中新社组织专稿在海外报纸上做了评论。再如1984年6月,我们针对台湾方面散布的所谓我“支持台独”的谬论,发了一篇《所谓“中共支持台独”乃无稽之谈》的评论,被香港和海外七八家报纸登在显著版位。

我们发挥优势的第四个做法是,在稿件表达方式上力戒官腔、套话和程式化的写法,力求以平等态度同读者谈心说事,做到亲切生动,有人情味。

三、广交朋友,加强同广大华文报刊的联系

中新社稿件能够出现在众多中间的特别是亲台的报刊上,首先是形势使然。目前这些报纸如果不登中国大陆新闻就无法争取读者甚至无法生存,同时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中新社建立之初,就确定主要面对广大中间读者的工作方针。近几年来,更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同中间偏右的特别是亲台报刊的联系,希望在它们的版面上出现中新社提供的稿件。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体会首先要深刻认识这一类报纸的影响。目前海外的七十多家华文日报中,四分之三集中在新、马、泰和北美,从政治倾向看,中间状态和中间偏右的占绝大多数。在一些地区,亲台的报纸占有明显优势。要改变这种状况,从长远看,当然要立足于增强自己的宣传力量,但是从目前的实际形势出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争取、利用港澳和海外已有中间报纸的版面。这类报纸的作用是我们自己的报纸无法起到的,应当从对外宣传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

要在这一类传播工具身上打开局面,我们还体会到必须认真肃清“左”的流毒和影响,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广交朋友。发稿、统战、调研三结合是中新社长期形成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作为通讯社,首要的任务是发稿;要使稿件在不同政治倾向的报刊上“落地”,则交朋友至关重要。我们通过老朋友的关系,同香港和海外相当一批有影响的中右报纸和亲台报纸建立了经常的业务联系;还与台北报纸派往海外的一些记者交了朋友。

四、多品种、多渠道、多层次的灵活方式

为了充当对外宣传的“奇兵”,中新社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按照多品种、多渠道、多层次的原则布置工作,形成机动灵活的格局。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新社已逐渐发展成为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多品种对外宣传单位。首先,按通讯社的常规做法发出带中新社电头的新闻电讯和新闻照片。目前平均每天发电讯稿约30条,一万二三千字;新闻图片十几幅。新闻电讯稿的平均采用率在75%以上,重大活动的战役性报道采用率通常超过85%,报道洛杉矶奥运会的121篇稿件百分之百地被采用。其次,非常重视向特定报纸提供不带电头的专稿,目前平均每天由总社和分社发出十几篇,一万多字。不仅供专稿,还供应专栏稿和代编专刊、专版。近三年来,还应某些中间报纸要求向其提供不署我社电头的专电稿。第三,除了新闻报道外,近年来还大力发展评论、述评等类稿件,特别是专稿评论。第四,除向报纸供稿外,还向电台、电视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刊物供稿。第五,编印展览图片、对外合作出版画册和画报。

在讲到多品种这一经验的时候,这里要专门说一说录像、录音、电影等声像宣传工具的问题。近年来,海外需要大陆电影片、录像带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感到中新社有同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义不容辞地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大力发展了电影和录音录像业务,使声像宣传成为中新社多品种的内容之一。最近几年,我们自己摄制和与海外合拍了各种题材的故事影片、纪录影片、电视系列片二十余部,仅两年以来在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就有十部。《末代皇帝》在香港公映时,一些学校经港英教育部门批准,作为历史课,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称赞这部片子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好题材。《中华武术》等片在海外一些国家公映后反应热烈,激发了海外游子爱国思乡的热情。我社同中央电视服务公司一起同香港、英国片商联合拍摄的电视系列片《龙的精神》在伦敦、纽约和香港播映后,收看的观众近亿人次。我们还兴办录像带、录音带的制作业务,开始向海外华语电台、电视台提供产品。去年国庆节,我社拍摄了录像片《炎黄子孙庆“十一”》,除反映阅兵、游行盛况外,主要内容是华侨、华人在北京欢度“十一”的活动,特别受到海外同胞的欢迎。

多品种的对外宣传材料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发出去。为了适应各个传播机构的不同政治背景,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供稿方式。第一种渠道是用中新社名义直接供稿,并且尽可能采用传真发稿。目前已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新闻机构接受我社的传真稿件,另外一些单位则采用航寄。为了便于采用,我们还规定各用户可以不署中新社电头,可以改写改编。第二种渠道是,通过香港的传播机构供稿。有几个在香港注册的当地发稿机构,我们向它们供稿后由它们作为自己的稿件发出。其中两家发稿对象有海外18个国家的102家报刊,采用率达到百分之百,每篇稿件的重复采用率平均为4.6家。第三种渠道是某些专稿以自由投稿形式或通过华裔的关系提供出去。

所谓多层次,就是对外宣传不能只用一个腔调讲话,更切忌采用对内宣传已习惯,但外界很难接受的那种高调。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接受水平,中新社确定在爱国主义基调范围内,稿件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政治调子。事实证明,只允许一种声音,只用一种格调,是无法完成复杂多样的对外宣传任务的。

中新社过去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领导机关、各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特别是各级宣传部、侨办、对台办和统战、外事、旅游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许多单位充分理解中新社要发挥独特作用所必须得到的特殊工作条件,在提供线索、出题目、发文件、组织采访等方面给了许多方便。但是由于我们的自我宣传不够,也确实有些部门和单位对我们的任务和特点至今仍不太理解。我们恳切地希望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今后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关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