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6亿“鲍鱼宝宝”,饶平大埕初试成品鲍养殖|走基层,探新“潮”
阳春三月,伴随“哗啦啦”的打氧水声,饶平县大埕镇的鲍鱼种苗养殖产业迎来了全年最繁忙的时刻。
在养殖池中,工人们手握小刀状的工具,娴熟地分拣、计数、装袋,并进行捆扎,指甲盖大小的鲍鱼苗被整齐码入塑料箱。这些幼苗随后会被运往各大养殖场,成长后将登上全国食客的餐桌。据悉,大埕镇的鲍鱼养殖户从春节前后陆续出苗,一直持续到清明前后才算完成。
据大埕镇党委委员郑臣钦介绍,大埕镇的鲍鱼苗量达16.2亿粒,年产值约6.2亿元,是全省乡镇规模最大的鲍鱼种苗产业群,种苗主要销往福建、山东等地。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副会长陈桂豪介绍,当地得天独厚的海水水质为鲍鱼提供了绝佳条件,鲍鱼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后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种鲍养殖的规模开始形成。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种苗亲本依赖外地引进,种质良莠不齐等问题,逐渐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自年初以来,产业有了新变化,大埕湾海域新增了49格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网箱里的“新住客”——300万只鲍鱼苗,承载着大埕镇鲍鱼种苗业的新希望。
“这一期成品鲍养殖的探索,主要是用作亲本的培育。”陈桂豪指出,这批试验的鲍鱼苗若能生长顺利,将用于选育优质亲本,供应给大埕镇的养殖户使用,提高选苗育种的自主权。
若想做大做强产业,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行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在大埕镇政府的推动下,2023年,饶平县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正式成立,成为鲍鱼产业有序发展平台。郑臣钦指出,以往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事实证明,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产业升级也有了抓手。”
大埕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鲍鱼育苗产业情况,制定《大埕镇关于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实施方案》,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新路径。当地组织从业人员前往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地区学习经验、做法,依托协会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职称评审服务,全镇已有37人获得乡村工匠职称。
此外,镇上积极推进省博士工作站养殖实验基地和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水产育苗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技成果促进生产作用。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陈森辉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成品鲍的养殖规模,积极探索鲍鱼的深加工,通过强链补链,全面提升大埕鲍鱼的竞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