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饶平县大埕镇上黄村,曾经拥挤杂乱的危旧房、废弃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阔平整的土地、整洁通畅的道路。更令人触动的是,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话语中流露出的自豪——“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动手改变!”
今年来,上黄村以打造典型村为目标,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在“三清三拆”、腾挪公共空间的攻坚战中,不仅实现了人居环境“硬提升”,更激发了村民“我的家乡我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群众主动、社会联动、乡村焕新”的共建局面,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基层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
清理前。受访者供图
清理后乡村环境提升。受访者供图
强化组织引领,“刚柔并济”显成效
起初,“三清三拆”并不顺利。观望、疑虑、舍不得——这是很多村民的侥幸心态。
上黄村党组织书记黄如欣表示,最难的是转变群众的观念。为此,村“两委”组建党员先锋工作组,确立“一碗水端平”的原则,该拆的坚决拆,树立政策刚性,彻底打消村民的逃避心理。
更关键的是,“柔性”方法也在同步推进。队员们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坐到村民屋头,耐心解读“百千万工程”政策红利和村庄长远规划蓝图,一笔一笔给大家算“未来账”;同时注重“特事特办”,对困难户、重点户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用心用情化解群众心结,最大限度争取理解和支持……渐渐地,村民的思想悄然发生转变。
清拆前违建影响村道通行。受访者供图
清拆后空间宽敞。受访者供图
村民黄贤泽就是其中之一。在党员多次上门沟通后,他主动清空了自家一栋二层旧房中的物品,配合拆除。“一开始确实想不通,但干部们说得在理,是为子孙后代做好事,确确实实看得见村里的变化。”黄伯表示。
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原本犹豫的村民纷纷主动配合、自行清拆,甚至加入宣传动员队伍中,形成了“典型带动、邻里互助、户户争先”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清拆零阻力。
截至目前,上黄村累计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旧厕所79处,清理乱堆乱放宅基地27处,清运沟渠池塘淤泥及堆积物等约2000吨,平整出场地(含池塘)约6450平方米,村庄布局豁然开朗,历史遗留的环境卫生顽疾得到有效治理。
“银发先锋”带头,社会捐赠见乡情
“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回顾清拆历程,黄如欣感慨道。更可喜的是,通过共同劳动、共建家园,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而带来转机的,还有村民当中涌现出的“先行者”:由一批在村内颇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村民代表,自发组成“银发调解队”,用乡音乡情劝服左邻右舍。
清理前。受访者供图
清理提升后。受访者供图
在群众的自发倡导下,村民中“人人为集体”的氛围日渐浓厚。上黄村一位老人的故事令人动容,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特意嘱咐子女将自家早年建在池塘边、影响整体规划的小屋无偿移交给村集体,“要配合村里的清拆工作,不要给村集体添麻烦,也不要计较补偿。”另外,还有几户人家主动让出房屋边角地,以便扩宽村集体道路。
村民的广泛参与和村庄面貌的改善,也感染了在外发展的游子。从去年开始,多位上黄村贤达主动表达捐赠意愿,累计捐赠价值超12万元,用于村道修复和绿化等项目。此外,两位爱心人士联合捐赠20台崭新空调及线路安装(总价值约7万元),大幅改善了上黄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乡建设的支持。
眼下,初步完成环境整治的上黄村,正将工作重心转向盘活闲置资源、培育乡村产业、深化基层治理。“我们将努力把上黄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样板。”黄如欣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