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兆驰半导体公司生产车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
兆驰晶显LED产线
天祥大道隧道管片拼装区域
首架C919国产大型客机正式交付给中国东方航空
来昌人才入住“洪漂公寓”
对青年人才进行培训
展现新时代青年人才魅力
今年5月,C919国产大型客机圆满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在这“高光时刻”,南昌元素也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熠熠闪耀;今年11月,随着“英雄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国内高速铁路隧道最大直径盾构机正式出征;当前,基于自主研发的硅衬底LED原创技术,南昌在全球率先将其大规模产业化,并发展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在LED行业全球赛道中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近年来,南昌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汇聚创新要素、打造科创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坚定不移推进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促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扎实稳住经济大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科技创新部署
持续完善
航海要有灯塔,科创需要路标。
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并非一蹴而就,道阻且长。县域创新能力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基础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
今年,我市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谋划和系统部署,充分发挥县区(开发区、管理局)主动性,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县域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南昌县上榜第二批9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建设主题,旨在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省份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
前不久,青山湖区在第二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绩效评价结果中,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级创新型区试点建设验收,成为南昌市首个省级创新型区试点建设完成区。
从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入手,我市积极推动融入科技创新“全国一盘棋”。今年7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推进“创新六大工程”,强化南昌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辐射带动全省科技创新进位提升,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方案》明确,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0亿元,新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5个以上。
目标已明确,奋斗正当时。
当前,南昌瑶湖科学岛城市设计规划工作正稳步实施,将高标准打造高端研发创新区、高端人才聚集区和科技创业孵化区,使其成为享誉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航空科创城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持续加速,投资1亿元的江西盛烽航空产品机械加工件项目完成签约,南昌航空科创大厦投入使用,中航光电、江西航空研究院、民航局江西适航审定中心等企业及研发机构平台完成入驻,进一步搭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交流对接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技术人才;
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江中药谷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华润江中“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进一步构建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形成以高品质中医药、医疗器械为优势支撑,化学药稳中求进,生物制剂快速突破的产业大格局……
今年,我市围绕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总体定位和产业功能布局,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园区、科创城、创新型县(区)升级发展,努力打造“一核引领、东西驱动、南北升级、多点发力”的多层次全方位区域创新格局。
如今的南昌,创新主体生机盎然,创新平台星罗棋布,创新资源快速集聚,正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在建设区域科创中心上实现更大突破。
创新平台建设
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企业研发机构为突破点,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早在2022年,我市就启动实施了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到今年5月,全市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实现全覆盖。
“我们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落户南昌高新区后成立了研发机构。目前,兆驰半导体已建设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江西省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市级创新平台——南昌市Mini/Micro新型显示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昌市博士科研创新中心、南昌市企业技术中心。”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金从龙说,“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宣讲惠企政策,并建立工作群和工作专班与我们对接,我们去年向市科技局进行申报,争取到20万元的补助。”
今年,兆驰半导体承担了2023年南昌市科技局的科技重大专项——大功率高光效倒装LED芯片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主要应用于电视机屏幕、手机闪光灯、车灯等大功率的照明。兆驰半导体进入该细分领域高端产品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这让兆驰半导体在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目前,该项目研发已经基本完成,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南昌攀藤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空气质量传感器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2018年经招商引资落地南昌。“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也会根据目前公司的发展情况,拓展一些新的产品品类。”南昌攀藤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皓馨说,车载产品是公司拓展的产品品类之一,经历了1年左右的研发周期,车载的颗粒物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两个系列的多款产品已成功量产。公司研发出来的两种车载产品从实现量产到现在一直在供货,合作方的单款车型月供货量在1万只左右,截至目前,此款车型车载产品的出货量将近10万只。
重大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全面塑造,这些都得益于南昌举全市之力,通过部门协同推进、市县联动挂点,引导和鼓励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进一步完善研发基础条件,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针对少数企业未建研发机构的情况,结合实际进行分类指导,确保应建尽建,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我市组织召开了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升级座谈部署会,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提升“造血”功能的新路径;成立了南昌市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持续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合作交流,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完善了《新型研发机构年度考核评分体系》,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支撑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通过动态管理、跟踪服务,推动年营收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
不断突破
2023年5月28日,拥有“南昌血脉”的C919国产大型客机圆满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该飞机的前机身和中后机身都是在南昌航空城江西洪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部件厂房内组装完成,通过一系列的制作、加工与验收后,运往上海进行整机组装。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制造量占整机的1/4,凝聚着40项关键技术攻关成果。
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航空工业洪都从成功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到参与C919国产大型客机制造,在全省航空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航空工业洪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以汗水和智慧落实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集智攻关,啃“硬骨头”,攀登科技高峰。
近年来,航空工业洪都从青云谱区搬迁至南昌航空城,科研生产和交付能力大幅提升。去年,公司生产的民用版初教6已获得首个订单,基础教练机K8与高级教练机L15也分别拿到海外订单。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该公司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南昌坚持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南昌深谙: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促发展。
在昌九高铁天祥大道隧道智慧管理指挥中心,大屏上清晰显示着“英雄号”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的推进速度、刀盘转速等数据,同时四个小屏幕实时监控管片吊装等区域施工现场画面。
昌九高铁天祥大道隧道是目前国内施工环境和穿越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高铁盾构隧道之一。盾构机长距离穿越富水砂层、泥质砂岩等复合地层,先后要穿越南昌地铁1号线、阳门村棚户区等78处风险源,承受最大水压达到6巴(相当于60米水深的压力),盾构段始发覆土厚度9.5米,接收(出口)覆土厚度仅为9米,具有开挖断面大、隧道区间长、地质风险多等特点。
面对项目建设重难点,项目团队在刀盘结构、刀具类型、驱动密封、耐压耐腐蚀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与设计,量身打造了“英雄号”盾构机,盾构机总长134米,重约3700吨,采用了刀盘液压磨损检测装置等多项创新技术。在智能化数字化施工方面,该工程将依托数字盾构,融合人工智能算法,首次探索盾构机自主掘进模式,实现盾构“有人值守、无人驾驶、自动纠偏”功能。
近年来,我市坚持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产业链供应链所困,持续推动落实我市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助力攻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全力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力突破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效率不高、产出不够、转化不畅等制约瓶颈,打造更多更具含金量的“国之重器”。今年,我市下达科技重大项目30项,支持资金4580万元。实施“揭榜挂帅”制项目,面向全市企业征集33项企业重大技术需求,选定8个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揭榜方,经过公开张榜并组织专家评榜,最终获得立项项目4项,首笔财政资金将支持400万元。
人才智力资源
加速汇聚
早在2020年4月,南昌就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政策,成为全国第二个“零门槛”落户的省会城市。
2018年,南昌出台《关于实施“天下英雄城 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的意见》,对顶尖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等分别施策,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补贴。2020年6月,又发布“人才10条”,从落户奖励、就业补贴、创业扶持、购房实惠、岗位保障等多方面切入,吸引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2021年9月,南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量化指标,明确要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南昌创业就业。
今年,南昌“人才10条”进一步优化,各项优待政策持续加码,“百场校招”活动在英雄城里如火如荼开展,甚至奔赴全国各大高校觅人才,为全市产业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2021年10月至今,南昌组织“百场校招”招聘活动4053场,吸引28.96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南昌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双百计划”。
“双百计划”按引进类项目和培养类项目分别实施,指从2020年起,用5年时间,紧扣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和关键技术,面向国外和省外,引进100名(个)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面向存量创新人才资源,培养100名(个)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此外,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起步难、成长通道窄等问题,我市设立省级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强化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实施“赣鄱俊才支持计划”,并在“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中新增面向32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的类别;鼓励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将青年科技人才结构比例、领衔承担或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任务、取得重大成果等情况纳入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绩效评估,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
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随着一批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南昌落地,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人才对项目的引领效应得到充分释放,逐步实现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良性循环。
截至11月底,我市“双百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5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37个,下达项目资助经费990万元。通过开展高端科技人才引育工作,我市入选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1项、“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12项、“赣鄱俊才支持计划”——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3项。此外,我市还开展了2023年南昌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认定工作,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现如今,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活跃在南昌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平台。他们肩负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往最高处定目标,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不断探索,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数字点击·
3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以企业研发机构为突破点,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今年5月,全市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实现全覆盖。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
4580万元
今年,我市下达科技重大项目30项,支持资金4580万元。 400万元
今年,我市实施“揭榜挂帅”制项目,面向全市企业共征集33项企业重大技术需求,选定8个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揭榜方,经过公开张榜并组织专家评榜,最终获得立项项目4项,首笔财政资金将支持400万元。
28.96万名
2021年10月至今,南昌组织“百场校招”招聘活动4053场,吸引28.96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
990万元
截至11月底,我市“双百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5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37个,下达项目资助经费990万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