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哪个年龄段的人群更易上当受骗?花样繁多的诈骗手法中,哪几类最能让人迷惑?最近,县公安局反电诈中心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数起电信网络诈骗的报案。今天我们来讲述几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电信诈骗案件。
1网络兼职无门槛?
7月,小林在网络平台看到一个“番茄纠字”的网上兼职广告,只需要在番茄小说里修改错别字,工资日结,时间自由,无需任何费用。
小林随即按对方要求下载了一个名为“商小信”的APP并绑定了银行账户后,在这个APP上完成了3天的纠错任务,在提现时按系统要求充值了300元,成功提现400元到自己的银行卡中,赚到100元佣金。赚到钱后,小林继续在该APP上完成工作任务,并分别充值了1000元、1400元、1700元、1159元、500元等金额,购买了82.80元、102.61元的携程联荟生活卡券,在此过程中客服不断以未达到系统充值金额、充值账号错误等理由诱导林某继续转账,最终林某被骗8600余元。
警方提醒:
“网络兼职”“无门槛”都是电信网络诈骗!不要被前期小额的返利迷惑,这往往是骗子放的诱饵,目的是让你降低警惕性,进而投入更多资金。面对可以“轻松赚钱”的诱惑,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
2只要38元,就能恢复“聊天记录”?
7月,小叶(化名)在刷短视频时发现有人分享了如何恢复微信聊天记录的办法,她在视频底下评论后,很快就有人回复了她,说只要38元就能帮她恢复微信聊天记录。
她加上了那人的微信,随后按照指示下载了钉钉并向那人开启了屏幕共享。首先,她看到自己的银行卡一下子刷出去一笔5000元的订单,随后,她的手机上接连收到美团、支付宝、京东的登录验证短信,屏幕共享的那人却告诉她这些都是垃圾短信,让她直接删除。
结束屏幕共享后,她发现聊天记录并没有恢复,而且她的账号正在用各个平台的借款,如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美团借钱等方式在支付他人订单,询问之后那人表示可能是系统出了差错,把她拉进了钉钉会议群聊,并让她再次打开屏幕共享,四五个人对她的手机进行了一番“网络会诊”以后,说钱能要回来,但是她需要从银行卡里再转10000元出来进行激活。
小叶并没有这么多存款,所以中断了联系,并在家人的协助下进行了报警。至此被骗金额共计2.6万余元。
警方提醒:
绝不相信“转账激活银行卡”“关闭扣费”等陌生来电;绝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号、验证码、密码;绝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防止手机被监控,账号被盗用。
3“熟人”骗局
5月底的一天,小微(化名)照常打开微博浏览时,发现一个ID头像都跟好朋友一模一样的新账号关注了自己,那个账号私信她,告诉她自己的手机送去维修了,微信什么的都用不了,只能用电脑注册一个新的微博。
听“好朋友”抱怨了一通后,小微不疑有他,两个人就这样在微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天。几天后,“好朋友”给她发来一个链接,说这笔订单之前付了定金,现在暂时付不了尾款,要她帮忙付一下,隔天还给她。
小微点开链接后看到该订单尾款是2万多元,她帮忙付了以后,“好朋友”表示感谢,并说明天就去银行取钱还她。
次日,“好朋友”又发来一个链接,让小微去联系客服要到订单发票,她才方便取钱。小微照做,结果客服表示这笔订单里支付了两单的首付,但是只收到了一单的尾款,除非补齐两单尾款,否则无法开具发票。
小微已经无力支付另一单尾款,便要求全单退款,客服又以特价商品需补齐原价才能退款为由,要求小微再支付将近一万元。
再次筹款时小微终于识破了骗局,去当地派出所进行了报案。至此被骗金额共计4.3万余元。
警方提醒:
核实身份!碰到熟人要钱情况,务必通过多手段核实对方身份,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手段,聊只有你们知道的共同话题来核实对方身份。拒点不明链接,切勿下载对方指定的会议软件或来源不明的APP,正规客服也绝不要求屏幕共享。
全民反诈提醒
1. 陌生来电不轻信:尤其是自称客服、公检法人员的电话,务必保持警惕,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可直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
2. 未知链接不点击:短信、网络上的不明链接可能隐藏着恶意软件或诈骗陷阱,点击后可能导致手机信息泄露,进而造成财产损失。
3. 个人信息不透露:无论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还是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都不要轻易告知陌生人,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4. 转账汇款多核实:涉及大额资金转账时,一定要冷静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不要被对方的话术迷惑。
5. 投资理财要谨慎:高收益、稳赚不赔的投资承诺基本都是骗局,投资前要了解平台资质,选择正规渠道进行理财。
请大家擦亮双眼,提高反诈意识,不贪小便宜,不轻信他人,共同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如果不幸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线索,协助警方破案!(尹伊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