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控制机关“文山会海”,广州市委市政府最近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活动安排和精简文件的意见》。其中,在领导公务活动新闻报道方面,《意见》规定,书记市长公务活动文字报道不超过1000字,广州电视台全市新闻联播不超过2分钟,对一般性活动原则上不报道。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广州市这样硬性限制和压缩领导公务活动报道的事情,在各地都颇为不少———如山西省委不久前就出台一项决定:“领导干部出席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主要媒体一般不作报道;出席一般的事务性活动,不作公开报道”;而在重庆,去年更是在全国首开先例地出台文件强调:“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明确要求:“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
应该说,这样一些规定都是非常值得赞赏和肯定的。一方面,这有利于改进党政机关尤其领导公务活动报道中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不良倾向,从而形成一种俭约、务实的工作作风,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新闻报道的结构,促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报道局面的生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推动领导公务活动新闻报道的改进和优化,诸如“字数”、“时间”、“版面”这类有关“怎样报道”的细节、形式,虽然不无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其实又并非事情的关键,关键在:领导公务活动的内容本身。
领导公务活动———比如说会议,果真一定就是一种形式化、例行公事性的东西,而公众必然都不喜欢看吗?我看未必。比如,每年全国各地都要召开领导必然出席的“两会”,其相关报道,近年来民众就不仅十分热衷于观看、讨论,而且往往还积极通过网络等形式参与其中。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个“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络互动栏目亮相人民网等网站,就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网民的热情参与。
可见,诸如会议这类公务活动,并非天生就是一副形式化的刻板面孔、让人无法亲近,从而只能从形式规模上进行精简压缩的,如果公务内容本身是充分亲民、关切民生的,且在方式上能与民众形成有机互动,那么它一样也可以成为我们“喜闻乐见”的对象,与“三贴近”的原则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近年来,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将政府公务搬上网络,通过论坛、博客等方式,直面公众解读政策、听取民意、接受监督,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就是对此很好的证明。
以此反观时下我们许多的公务活动如会议,不难发现,其所以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文山会海”,不得不一再限制裁汰,其实要害不在会议本身数量的多寡、长短,而在这些会议本身内容质地过于单薄、封闭,或者流于过场、有名无实、空洞无物,或者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距遥远,缺乏足够的开放性。———这种背景下,与之相配合的新闻报道,显然无论再怎么从形式规格上限制精简,也很难真正生动活泼起来,并为民众所喜爱。
因此,笔者以为,要从源头上控制“文山会海”,并改进相应的新闻报道,除了在“精简压缩”等“减”的方面做工作外,更应该在增进公务活动的亲民性、参与性、透明性等“加”的方面下功夫,如此,彰显求真务实精神的机关工作作风或许才有望根本形成。(作者:张贵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