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与军事工作的一些“硬新闻”相比,政治工作报道相对来说更“软”一些。这个“软”,就是指政治工作更多是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有时比较缺乏“硬新闻”。这个时候,提高政治工作报道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政治工作本身,也取决于作者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某种程度上说,好的政治工作报道极少数是主动“撞”上来的,更多是靠新闻敏感“找”出来的。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一艘不明航向的船来说,什么方向的风都不可能是顺风。”对于政治工作报道来说,尤其如此。实践证明,就算能力素质再深厚、新闻写作功底再扎实的人,如果不懂得抱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开展报道,不通过深思熟虑就盲目动笔,那么笔下的政治工作一定会苍白肤浅、缺乏深度和竞争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个别作者写政工稿件不立“靶子”、不思考问题,只把自己认为是新闻的东西搬出来,看不出有什么针对性,写出来的往往是“闭门造车”“一叶障目”式的表扬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可以说,问题和针对性是政治工作报道的生命线,让报道深下去、实起来、活起来,必须从关乎全局、决定方向的生命线入手。
经营好头脑中的“问题库”
想在政治工作中立起问题导向,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哪些是不值得研究的。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经营好自己头脑中的“问题库”。
“问题库”最早是由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提出来的。他说:“记者头脑里面应该有一个问题仓库。就是你头脑里积累了很多问题,平时思考许多问题,到了一个地方,一碰到什么事,就明白可以做什么文章。”
可以说,问题既可以在采访调研中捕捉,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聊天、工作等非正式采访中捕捉。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硬采访”,后者称为“软采访”。对于政治工作报道来说,“软采访”比“硬采访”要管用得多。很多好的政治工作报道,靠的不是带着任务短时间内采访总结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积淀,时时处处的思考。
今年,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后,全党全军进一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军队党建工作的宣传重点将继续放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比如,你打算写一篇加强作风建设的稿件,那么就得首先了解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在军队作风建设中还存在什么顽症痼疾没有解决,新形势下有可能衍生出什么样的新问题,其中有哪些问题是比较突出、需要迫切解决的,你打算采写的这篇稿件能不能回答其中的一两个问题……
搞清这些,才能较好把握政治工作报道规律,照方抓药,写出有特点的政治工作报道。
想问题站立点再高一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别作者虽然也知道要立起问题导向,也在努力寻找问题,但由于站立点高度所限,导致视野不远、思路不清。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军队新闻工作在这方面有很强的特殊性,作者虽然都处在各自单位小环境中,所写的稿子反映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分管或是熟悉的工作,但正因如此,更有必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超越本单位局限,站在更高位置进行观察谋划。也就是说,作者工作的岗位可能站不到那么高的位置,但“脑袋”要放在更高位置上统揽,而不能被现实所处的站立点支配了思想。唯有如此,发现的问题才有更强的普遍性、针对性。
比如,在今年基层工作报道中,我们既一如既往重视抓“活鱼”,做好基层一事一报的鲜活新闻,还会把目光更多聚焦在全军官兵关注的,诸如改革强军战略全面实施后基层的新情况新风貌,进一步纠治官兵身边的不正之风,部队建设如何更好关注官兵意见建议、集中官兵智慧等问题上。作者应该更有意识地选准主题把准脉络,通过本单位这个“小口子”反映全军基层建设的“大道理”,才能写出既精彩生动又不失思考味道的稿件。
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方法思路
从历史看,突出指导性一直是军报政治工作报道的鲜明特点之一。体现指导性,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研究剖析问题。如果在政治工作中见了问题就“绕道走”,那么射出的箭永远无法命中靶子。
研究问题,不仅仅是抓问题,更重要的是抓事物的关键点。要尝试把自己单位有新闻性的做法经验,通过研究问题、指导工作这个载体和形式较好体现出来。
十八大以来,加强作风建设一直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主题。期间,很多单位都研究探索出不少管用招法,涌现出一些典型。但是,如果在写稿时有意摒弃招法所针对的现实问题,只是一心介绍经验做法,那么这些经验做法难免会不知所云,最终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搞好政治工作报道,决不能就写稿而写稿,要把功夫多下在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上。
眼睛能看见的地方,那叫视线;眼睛看不见的地方,那叫视野。政治工作报道千万不能只盯着自己单位范围内的人和事,而应该敢于、善于山登绝顶开阔视野,在全军政治工作的层面上积极研究问题探索方法路子。有了这样的魄力和视野,政治工作报道的立意、起点就能上去。我们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视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