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社会思潮多元交织的背景下,评论文章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凝聚共识、启迪思想、推动进步的重要使命。评论文风是否清新、表达是否贴切,直接关系到思想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深刻影响着公众认知与社会认同。推动评论文风转型升级,打造更具传播力、感染力、引导力的评论新坐标,已成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
然而,当前部分评论写作在修辞运用尤其是比喻使用上,仍存在机械化、标签化等突出问题。这类文风既难以贴切勾勒品格特质与精神内核,又缺乏应有的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整体表达风格与理想的呈现标准仍存在明显差距。一些文章惯于使用“牛”“马”等动物意象,如“鞭打快牛”“小马拉大车”等,比喻看似生动,实则生硬粗疏,不仅难以准确反映干部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反而容易导致公众认知的扁平化,甚至造成情感上的疏离。这类表达既缺乏对干部工作复杂性、多样性的基本尊重,也削弱了语言应有的感染力与公信力,长远来看,可能影响干部积极性与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文风如镜,映照立场与态度。我们必须坚决摒弃生硬冷漠、机械物化的修辞方式,努力构建贴近现实、贴近人心、贴近时代的评论话语体系。要牢固树立“文风即作风”的意识,推动评论创作向真实、朴实、务实回归。评论作者应真正深入基层、走近干部,用脚步丈量实践,用笔墨传递实情,多讲述“攻坚克难”“挺膺担当”“扎根一线”的生动故事,避免堆砌空洞而物化的比喻。要突出干部在改革发展中、服务群众中的具体贡献和感人细节,以见人见事、有血有肉的语言替代僵化冰冷的物喻符号。
同时,应不断增强评论的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比喻修辞须做到既准确又温暖。提倡使用如“奋斗者”“奉献者”“贴心人”等体现尊重与理解的称谓,突出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主体性与尊严。评论应成为连接干部与公众的桥梁,而非情感的壁垒。要通过真诚而有力的表达,积极营造鼓励实干、崇尚担当、理解困难的良好舆论氛围,真正实现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传播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