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政发〔2023〕5号
甘谷县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驻县有关单位:
《甘谷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以下达,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谷县人民政府
2023年2月8日
甘谷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做好全县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支持天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四强”行动,做实做细“五量”文章,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谷。
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指标完成省上下达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全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总投资373.46亿元的196个县级“三个清单”项目调度,加快推进大像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全民健身中心、县博物馆等续建项目进度,推动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州渭河大桥、应急物资储备库等新建项目按期开工,确保投资动力平稳接续。二是做好要素保障。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标准地”改革,全力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和深度,深学细研国家投资政策,主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通过政银企合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产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严格贯彻执行《甘谷县抓项目促发展激励考核办法(试行)》和《甘谷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评估机制,树立“抓大项目、大抓项目”鲜明导向。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谋划、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支撑作用强、带动效益好的项目。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在线审批平台应用,提升在线办理效率,推动项目尽快尽早落地。依托天水市经济运行及投资项目管理大数据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实时掌握项目情况。四是加大“招大引强”力度。高质量完成2023年《甘谷县招商引资项目指南》编制。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利用好兰洽会等重大节会,全面落实重点招商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项目管家”“代办服务”机制,力争签约落地一批优质项目。进一步完善各项招商优惠政策,让政策精准服务项目,项目享受政策扶持。主动对接东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二)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产业层级全面提高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继续完善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不断细化预警监测帮扶工作举措,常态化开展排查风险,全面补齐短板弱项,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发生。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持续加强与天津市东丽区、中车集团对接,推动协作帮扶取得更大成效。二是不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新建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示范总面积3.95万亩。全年蔬菜、中药材面积达到30万亩、7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万吨、1.8万吨。提质改造老果园5000亩。新建果蔬保鲜库1万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打造省级现代产业园,支持安远镇创建现代农业特色创新示范镇。全面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新改扩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11个,全县畜禽达到302万头(只)。加强三和祥果蔬、朴坤农业、丰晟农业等县内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2家以上。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各级示范社20个以上。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新认证绿色食品6个以上,积极组织申报“甘味”知名企业商标品牌3个以上。三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巩固撂荒地专项整治成果,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在八里湾、大庄两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全力打造渭北山区10万亩粮油生产示范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万亩,地膜小麦示范种植2万亩,马铃薯高质高效种植0.5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万亩,粮饲兼用玉米示范种植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万亩以上,正常年景产量保持在21万吨以上。四是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全力推进安礼路、东川路、金西路、八大路、大像山至古坡草原旅游路等6大片带建设,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68个。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推动“四清三拆一改”,改造户厕8000户。开展农村绿色低碳村庄试点,打造农村绿色低碳试点村2个以上。
(三)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商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着力发挥招商引资带动作用,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延链补链强链建链项目,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进杰瑞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项目建设,依托该项目引进产业链项目,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打造省级冀城新材料产业园。坚定不移调结构、强产业,稳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三化”改造,建成投产脊兽产业园,努力推动祁连山水泥、华能发电、汇能发电平稳运营。提速建设国电投甘谷150兆瓦光伏发电、华能甘谷古坡50兆瓦风电、陕吉电古坡50兆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恒远鞋业、大漠行等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扶持五丰农业、辛如钿等企业扩大规模。强化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执行力度,力争培育“小升规”企业4户以上。实施“强科技”行动,创建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二是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后续资金建设,着力提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物流配送水平。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完善、发展后劲足的企业达规上限,不断壮大限上企业总体规模,年内争取新增入库限上企业8家。三是推动消费升级。鼓励引导企业运用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多元消费方式,促进消费提质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兰洽会、西交会等重要展会,为企业搭建展示产品、交流经营关系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支持直播带货、无人超市、智慧零售等商业新模式发展,鼓励餐饮住宿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电商企业和实体商超融合发展,培育1-2户在县内有影响力的同城配送企业。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力争入驻天水跨境电商平台企业5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3亿元。启动实施冀城大商场改造项目。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全域旅游,不断擦亮“华夏第一县”核心品牌。加快推进大像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启动实施大像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甘谷古坡草原大景区开发项目,开工建设大像山石窟、蔡家寺文物保护性修缮工程,县博物馆、毛家坪遗址、华盖寺石窟安防工程。加大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古坡草原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落实景区门票阶段性减免优惠措施,力争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城乡品质全面提标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巩固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落实村庄规划管控,启动12个乡镇的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城市更新和道路专项规划编制。二是提升城市形象。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和城市更新,完成姚庄片区城市更新安置房项目,积极推进车场街片区、杨赵片区城市更新,加快冀城路沿线综合开发力度。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3栋444户。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城市色彩和形态管理,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加大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实施城中村道路改造工程,改造柳湖周边县府街、学巷、任家巷、孙家巷、潘家巷等巷道2.5公里。谋划实施北城区集中供热工程,提升城市供热能力。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城市管理、功能提升、特色塑造同步发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协调推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积极争取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强化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人口、资源、要素向县城集聚,做大县城规模、做强县城产业、做优县城环境。四是完善交通路网。完成金西公路提升改造,启动实施东三十铺-古坡公路、县城-白家湾乡政府三级公路,硬化自然村组及产业道路建设18条31.4公里,新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条38公里。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全面提质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城区集中供热燃煤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甘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6%以上。抓好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抓好六峰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区水源地综合治理、安远镇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行好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境内渭河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紧盯国土绿化、矿山修复、农村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力争废旧农膜实现全面回收利用,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确保全县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二是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抓好渭河、散渡河及藉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渭河沿线绿色生态长廊建设、藉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二期等项目。持续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进一步推进“河长+警长”机制,提升河湖监管效能。争取实施国储林项目,完成各类营造林草工程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6平方公里。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成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双碳”任务和目标推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有序达峰。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源统筹管理。实施传统制造业清洁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创建省级绿色工厂。实施城乡清洁能源改造“三改一补”6000户。推广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大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六)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和评估力度,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持续提高,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2.88%以上。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序扩大城区镇区学位供给,发挥小学“9+15”、初中“4+6”教育发展格局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68%以上。深入研究和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健全普通高中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探索与新高考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办法。着力推动甘谷四中争创市级示范校。县职校创建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启动实施冀城路小学、磐安镇第二幼儿园,新增学位2000个、园位360个。加快推进已建成小区幼儿园资产移交,并创建为普惠性幼儿园。二是推进健康甘谷建设。健全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提升以及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完成县医院迁建、县妇保院、县疾控中心项目装修、附属工程和设备采购,早日投入使用。稳步推进DRG支付方式扩面改革,年内新增定点医疗机构10家。三是大力发展文体事业。修订完善《毛家坪遗址保护规划》,力争尽快通过国家级评审。完成大像山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修订完善工作,报国家文物局评审验收。县图书馆申报“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力争甘谷麻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支持甘谷唢呐、甘谷皮影戏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甘谷大佛系列传说、甘谷石雕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加快县博物馆建设进度,及早完成搬迁。启动实施体育公园项目,新建笼式足球场1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
(七)坚持全面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活力全面释放
一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实现更多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进一步精简各类审批、证照事项,提高投资项目审批和证照办理效率。开展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推进价格和电力体制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鼓励金融创新信贷产品,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坚持“放水养鱼”,落实“非禁即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业。二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制”“备案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应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大国企综合改革力度,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制定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方案和集团公司组建方案,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全面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进一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三是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依托天水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为外贸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深化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天水陇南抱团发展格局。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发达地区城市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
(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民生民本全面提升
一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县域外劳务中介机构牵线搭桥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万人次以上。认真落实养老、失业各项基本保险政策,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水平,持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老年人购买服务资金投入,持续做好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启动建设老年人康养中心,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提升养老机构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持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试点成果,建成智慧社区2个。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建设更高水平法治甘谷。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助推法治乡村建设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大治理工作体系,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三是全力化解社会风险。聚焦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坚决有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能力。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面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附件:
甘谷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docx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