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英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频繁高调公布“抓获中国间谍”的案件。一时间,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间谍渗透”“中国偷取商业与军事情报”的论调。表面上是正义之举,实则是政治操弄,是以情报安全为幌子发动的一轮舆论战。中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国家安全部与有关部门开始主动出击,接连查处、通报多起为境外敌对势力提供情报、实施渗透破坏活动的间谍案件。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边是境外势力的悄然布局,一边是国家安全机关与普通群众的共同防线。
那么,境外敌对势力到底策反的是哪些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作为普通中国人,我们能做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
一、谁是被策反的重点对象?
境外敌对势力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他们盯上的,是中国社会中最容易掌握国家重要信息或影响国家运行的关键群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掌握国家机密的政府官员、科研人员和军工系统职员
尤其是涉密单位、战略技术研发中心、军队后勤、国企高层等人员。他们身处关键岗位,了解国家政治走向、核心科研成果和战略部署,是境外情报机构极力渗透的对象。
拥有国际背景、身份复杂的“中间人”
如拥有外籍亲属、长期在国外生活或频繁出入境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经济收入与生活状况严重不符者。他们常常被利用来洗钱、传递信息、掩盖资金流向。
企事业单位的一些领导、高管、中层社会圈子人员
虽然这些人不直接接触国家机密,但他们的“话语权”被境外势力利用,用来操控舆论、煽动民情、扭曲事实。
信息技术从业者及互联网平台技术人员
这些人熟悉网络安全系统、数据传输路径、信息控制规则,极易成为境外网络战的协助者或工具人。
二、境外间谍有哪些共同特征?
国家安全部曾多次在通报中披露部分间谍嫌疑人的背景。综合来看,以下几个特征在被策反者身上最为明显:
1. 家属长期居住在境外,具有双重身份或外籍关系
不少间谍分子本人看似在国内履职,甚至担任重要职务,但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早已移居海外,拥有外籍身份或长期居留许可。这些关系成为其“软肋”,也是境外势力要挟、策反的重要切入点。
一个人是否真正心系国家,往往看他把家安在哪里。如果他的家人早就过上了“美国梦”或“英伦生活”,却还在国内掌握核心信息,你是否会对其忠诚度打个问号?
2. 财产来源明显异常,资产规模远超合法收入
一些被查处的嫌疑人,名义上是公务员、科研人员、国企管理者,收入看似稳定,但在国内却坐拥多套房产、奢侈车辆,甚至在境外也有“第二户口”和不动产。这些巨额资产往往没有合理来源,背后隐藏的,是信息交换、身份交易和间谍报酬。
巨额资产不仅是腐败的信号,更可能是情报交易的“价码”。一旦掌握这些资金流向线索,真相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3. 强烈反对财产公开,试图掩盖真实背景
不少嫌疑人反复强调“隐私”“权利”,拒绝公开财产、亲属信息和境外资产。一些人甚至操纵舆论,抹黑财产申报制度,说成“侵犯人权”,实则是害怕东窗事发。隐藏的恰恰是问题,而不是隐私。
4. 善于隐藏真实立场,操控舆论、煽动情绪
有些间谍并不直接提供文件,而是通过微博、公众号、学术论坛、海外网站制造舆论,颠倒黑白。他们批评国家政策、挑动民间不满情绪,鼓吹“自由民主”,实际上为境外势力提供“思想火种”,为策反、动员和颜色革命预热。
三、普通民众如何参与反间防谍?
过去,间谍活动似乎是悬在云端的事,普通人无从接触。但如今,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的修订,使得“全民反间谍”成为现实。
国家安全部门鼓励举报、保护线人、重奖有功人员。对普通人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注意身边可疑人员:有无异常频繁的境外通联?是否炫耀巨额资产却无清晰来源?是否散布谣言、攻击国家政策?
提高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单位信息,不转发来源不明的文件、不参与匿名舆论活动。
积极举报:发现可疑情况,可通过国家安全部的“12339”热线或官方网站举报。
全民反间,是时代呼唤的责任,不是多余的敏感,而是面对复杂局势的必要防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