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俩字挂了47年,突然换成“奎文第一中学”,朋友圈炸锅:老校友连夜翻毕业证,生怕以后没人认得母校。
其实,改名不是拍脑袋。
育才老校区23亩,挤得课间操得错峰下楼;现在一口气扩到48亩,风雨操场、朗读亭、高配实验室全配齐,硬件直接翻倍。
名字一改,地图导航秒更新,家长再也不用解释“育才到底是哪所”。
有人担心:牌子亮了,学费会不会跟着亮?
打听了一圈,公办还是公办,一分钱没涨。
奎文区今年往教育砸了5个亿,智慧教室、数字化平台、师资培训全包圆,奎文一中是头号样板。
换句话说,政府把“学区房焦虑”直接打成了“学校升级礼包”。
最逗的是操场。
以前下雨就上自习,现在顶棚一拉,篮球课照打。
有学生实测:雨天跑步,鞋底只湿边。
老师笑称:“以前求雨停课,现在求雨测800米。
红色教育也玩出新花样。
学校把潍坊战役纪念馆“搬”进课堂,VR眼镜一戴,学生直接“走”进1948年的潍县战场。
一节历史课下来,朋友圈文案统一变成:“今天在前线扛枪,没空点赞。
体育老师更忙了。
传统项目武术、毽球进课表,校内联赛打得像村超,连食堂阿姨都组队踢毽子。
校长放话:“拿不拿奖无所谓,先让近视眼少一个算一个。
揭牌那天,老校友回校打卡,发现当年漏雨的平房成了图书馆,门口大爷的自行车棚变成了智能储物柜。
有人感慨:“母校改名,像学渣逆袭成学霸,还顺带整了容。
说到底,改名不是告别过去,是把47年的底子翻出来,加上5个亿的新料,炒一盘更大的菜。
奎文北部原本缺好学校,现在家长群里开始讨论:“要不要把户口迁回来?
教育这事,说到底拼的是诚意。
政府砸钱,学校拼命,家长少焦虑,学生多笑脸。
至于名字?
反正以后简历上写“奎文第一中学”,HR第一反应大概是:哦,那个硬件开挂的学霸制造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