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一级香稻品种排名?
1、湘早籼45号
是中熟早籼稻,全生育期106天左右,品种突出的特点是抗倒强、米质优、产量较高。
2、Y两优957
是袁创公司自主选育的绿色优质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具有高产、高抗倒、高档等突出特点。
3、晶两优1212
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亩产达806.9公斤。
4、农香32
是湖南省中稻中唯一的高档优质香稻品种,具有抗倒性强、产量高等优点,作一季晚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
5、南粳9108
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选育而成,带香味,是非常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
6、中嘉早17
是一种专用型常规早稻品种,全生育期109天左右,平均亩产498.1公斤。
7、荃优822
荃优822水稻是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抗病性好、耐高温,植株紧凑。
袁隆平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其下属部门没有农业学部,中国工程院下设农业学部,因而袁隆平不是中科院院士,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美两国科学院的学科管理不一致,所以导致这种现象。
杂交水稻之父是谁?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成就: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
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爷爷对中国的粮食产量贡献有多大?
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是对他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肯定与最高褒奖。说实话,这样的肯定与褒奖,后人恐怕很难再出其左了。
我们早在多年以前,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4的人口,这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一项世界壮举。袁隆平或者说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也只是成就这一伟业的一分子罢了。说白了,把中国粮食的增产或者说解决了我们吃饭问题的功劳,都归集到袁隆平一人身上,显然就有点儿过了。
我国种植的粮食种类很多,即使是主粮也不止水稻一种,那么严谨地来说,水稻的增长,或者说杂交水稻带来的水稻增产,其实对我国整个粮食产量的增产,影响并不是很大。并且,我们的粮食增产,还和其它的因素息息相关。比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以及国家的各种对农政策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动力。
此外,研究杂交水稻的也并不只是袁隆平先生一人,在他之前或者与他同时代的(之后),都有无数的研究者,他们前仆后继,克服重重困难,奉献出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当然,他们同样为杂交水稻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说白了,袁隆平只是这些杂交水稻研究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而已。
因此个人认为,很难评估出袁隆平先生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具体贡献。或许10%,或许1%,又或许他只是一个精神的象征。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人,他们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才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水稻山上种是谁提出来的?
水稻山上种是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提出的。他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农桑二十五》一书中记载了水稻山上种的方法。据考证,这种种植方法可以追溯到唐代。水稻山上种可以节约水利资源,也方便排水和通风,同时还可以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有很多其他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与技术。这些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因此,我们既要保留和挖掘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也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