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吸引人的新闻稿件,需要兼顾“新闻性”与“传播力”,既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又要让读者愿意读、记得住、愿意分享。以下是具体的实操步骤和技巧:
一、精准定位:明确“核心价值”和“目标读者”
1. 抓准新闻的“核心卖点”
先问自己:这篇新闻最想传递什么?是“新事件”(如政策发布、突发事件)、“新观点”(如专家解读、深度分析)、“新情感”(如人物故事、社会现象),还是“新利益”(如民生福利、实用指南)?
例:若报道“社区老年食堂开业”,核心卖点不是“开业”本身,而是“60岁以上老人每餐5元”“解决独居老人吃饭难”——这些与读者利益相关的信息才是吸引力的关键。
2. 锁定目标读者的“需求”
不同读者关注的点不同:年轻人可能在意“职场干货”“生活技巧”,家长关注“教育政策”“儿童安全”,企业主关心“行业动态”“政策红利”。
写作前先想:这篇稿子写给谁看?他们最想知道什么?避免“自说自话”。
二、开头“黄金3秒”:用钩子抓住注意力
新闻的开头(导语)必须在3秒内让读者停下滑动的手指,常见的“钩子”类型有:
1. 悬念式:提出读者关心的问题,引发好奇。
例:“每天喝8杯水真的健康吗?医生的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2. 冲突式:突出矛盾或反差,制造张力。
例:“同一条路,为何东边畅通西边堵?记者实地探访发现……”
3. 利益式:直接点出与读者相关的好处或影响。
例:“下月起,你的工资条将多一笔钱,关乎所有上班族!”
4. 场景式:用具体画面代入,让读者有代入感。
例:“凌晨4点的菜市场,摊主们正悄悄做着一件改变全城菜价的事。”
避雷:避免冗长的背景铺垫,比如不说“为响应国家XX政策,我市于近日开展了XX活动”,而是直接说“我市新规落地:即日起,这类人群可领3000元补贴”。
三、内容“有料”:信息清晰,细节动人
1. 核心信息“一目了然”
用“5W1H”(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梳理关键信息,优先呈现最重要的内容(倒金字塔结构)。
例:报道一场火灾,先写“伤亡情况、救援进展”,再补充“起火原因、后续措施”,最后是“背景介绍”。
2. 用“细节”替代“空话”
读者对抽象的描述没感觉,但具体的细节会留下深刻印象。
少用形容词:不说“他很敬业”,而说“他连续工作48小时,趴在办公桌上打盹时,手里还攥着未写完的方案”。
加入“感官元素”:视觉(颜色、动作)、听觉(声音、对话)、触觉(温度、质感)。
例:“暴雨中,交警老张的反光背心早已湿透,指挥交通的手势却没停过,对讲机里传来他沙哑的声音:‘先让救护车过’。”
3. 加入“人”的故事
新闻的本质是“人的故事”,即使是政策、事件类报道,加入具体人物的经历也会更动人。
例:报道“医保新政”,可以采访一位患者:“以前买这款药每月要花800元,现在报销后只要200元,终于敢按时吃药了。”
四、语言“接地气”:通俗、简洁、有节奏
1. 拒绝“官话、套话、专业黑话”
把专业术语转化为读者能懂的语言:
不说“本次降雨为区域性特大暴雨,需警惕次生灾害”,而说“未来3天暴雨持续,山区可能出现滑坡,住在低洼处的居民请提前做好转移准备”。
避免“推进、落实、强化”等空洞词汇,用具体动作替代:“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提醒”比“社区强化隐患排查工作”更清晰。
2. 短句为主,段落不宜长
手机阅读时代,长句和长段落会让读者疲劳。每段尽量不超过3行,用换行分隔逻辑,让排版更清爽。
例:
“他今年72岁。
每天早上5点起床。
骑20分钟三轮车到公园。
不是锻炼,是捡垃圾——这一捡,就是10年。”
3. 适当用“网感”语言,但不滥用
根据目标读者调整风格:写给年轻人的可以用“内卷、真香、YYDS”(适度),写给大众的则保持口语化即可,比如“说白了”“简单说”“你可能不知道”。
五、结尾“留余味”:引发思考或行动
1. 提出问题,引发共鸣
例:“当我们为‘996’争论时,那些凌晨3点就起床的环卫工人,他们的时间又该如何计算?”
2. 给出行动指引
例:“如果你家有闲置的儿童书籍,可在本周六前送到社区服务中心,它们将被送往山区小学。”
3. 升华主题,但不刻意拔高
例:“老张说,他捡垃圾不是为了当英雄,只是‘看不得公园脏’。或许,让城市变好的,正是这些藏在烟火里的认真。”
六、标题“点睛”:让人有点击欲
标题是新闻的“脸面”,可以参考这几种公式:
• 数字式:“3个方法,让你每天多1小时”
• 对比式:“月薪3千和3万的人,差的不只是工资”
• 悬念式:“她用1张纸救了全家,背后方法你也能学”
• 热点关联式:“‘淄博烧烤’火了,但更该注意的是这件事”
注意:标题要“实”,避免“标题党”(如夸大事实、与内容不符),否则会失去读者信任。
最后检查:
• 信息是否准确?(人名、时间、数据等)
• 有没有“废话”?(删掉可有可无的句子)
• 读者看完能记住什么?(核心信息是否清晰)
记住:吸引人的新闻,不是“写得多华丽”,而是“说得清、传得开、留得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把复杂的事说明白,把简单的事说动人,就是好稿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