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和黄山这两个地方,最近因为管辖范围的事让一些当地人觉得有些不太舒服。有人说这样做不顺心,主要是觉得划分的标准和文化之间有点对不上劲,大家有各自的想法和顾虑。
绩溪被安排到了宣城的管理下面,不少人觉得怪。绩溪离宣城市区很远,和黄山却很近。老百姓办事、参加活动都觉得有点麻烦。这事让当地人纠结。
徽州历史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曾经,这一带可以说是徽州最重要的地方。古时候的人把这里当作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徽州府有好几个县,现在却被分在安徽和江西两个省里。
绩溪、旌德这些地方原来和徽州在一起,现在却归给宣城,离黄山倒近
婺源,老早就划归江西了。徽州府的地盘这样分开,老徽州的影子就散了。有文化的地方不能在一起,慢慢地,有些习惯和传统难以完全传下去。时间长了,很多徽州的民俗和讲究只能在当地人记忆里。
日常生活里的不方便
对普通百姓来说,这个行政划分直接影响到生活。以绩溪为例,本地的文化活动、展览办在黄山,他们去参加却得从宣城来回办手续。连去一趟活动都麻烦,效率低了,心里也觉得不顺。
黄山和绩溪之间的人来人往,其实比同宣城的联系还多。
黄山的徽州区很多村子与绩溪人家里头都认得,有的是老亲戚。可现在碰上事情,还要往宣城跑。这样来来回回,让老街坊们觉得心生隔阂。
办事不方便,文化交流也不畅通。有老手艺人说,做个徽墨推广,黄山有展会,但手续杂、流程多,一个劲折腾。“我们老一辈习惯徽州叫法,一到办事就觉得拦路”,这样的声音在街头巷尾时常听见。
经济情况各有千秋
宣城市和黄山市的发展,各有自己的本事。黄山靠的是旅游,山多、景色好,每到假期外地游客不少。可日常除了旅游,带动不了太多别的生意。宣城靠近江苏、浙江,农业、工业都不错,发展比较平衡。
但宣城南边的绩溪、旌德这些地方,离主城区太远。
无论交通还是辐射产业,发展速度都赶不上市中其他地方。
宣城产业很难顾全这里,黄山又无法做主。自然资源不能集中用,经济发展跟不上来。有人建议,干脆把黄山和宣城南部整合一下,旅游带制造业,说不定能闯出新路。
说合并容易,现实总是复杂
网上有很多人讨论。一类人寻根问祖,希望按老徽州的样子把地方分分,觉得这样才是当地应有的文化安排。另一类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光说文化归属还不够,和干部调整、财政划拨、市区规划一挂钩,牵扯多。
行政划分一动就动了方方面面,带来实际的麻烦,也容易让矛盾显现
调整行政划分,可不是光搬个家。还得算各自的收入、花销,谁多谁少,谁该多管点事?谁要多承担点责任?很多事儿一算账,难出结果。
网上愿意讨论的人,除了认老祖宗的情分,也有不少看重具体利益的。“升官发财,地方都想要;花钱出力,没人想扛。”有网友说得直接。
归属和名字背后的情感
徽文化在很多人心里留下痕迹。不光是讲方言、吃饭菜,更是那种熟悉感和归属感。绩溪这地方名字、传统习惯、甚至家谱里都能找到徽州的印记。
一些人认名字是种心安,觉得叫“徽州”才顺理成章
老百姓说,有了名字,心里有念想。叫“宣城的绩溪”,大家都觉得别扭;“黄山的绩溪”听着顺耳,就跟过去一个意思。这和办起事来有没有那么大方便没关系,是根植在心里的东西。
分属两地,徽文化传承遇到了阻碍。有家族祭祖、建筑修缮等,办起来手续多、花时间。老居民觉得,归属变化让很多熟悉的规矩慢慢淡了。
谁说了算,谁能解决,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日子
有老人家说,行政怎么分,最终还是看大家过得好不好。文化是大家心里的根,生活得顺能传下来就行。不管怎么变,谁都希望自家方便,这才实在。
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有人重视老传统,有人更在意生活便利。最后措施落不落地,不是单靠情怀,更要看能不能带来好处。
结语
如果你家所在的地方也遇到过这种归属变化,你会怎么选择?你觉得绩溪归属黄山,生活真的会变好吗?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故事和看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