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29号一大早,湖南临湘县公安局的值班室接到了县五交化工公司打来的紧急报案电话。
电话里说,他们基建工地发现了一具女尸,让公安局赶紧派人去查查看。
县公安局长老黄一听,立马带着侦查员们赶到现场。
到了之后,他们先跟工地负责人简单问了问情况,然后分成两拨,一拨去现场勘查,一拨去附近走访。
这现场啊,是个仓库,墙就砌了三米多高,面积大概四十七平方米,坐北朝南。
前面是一片荒凉开阔的地,背面是邻近机关的高围墙。
这仓库离街道也就二百多米,但因为围墙挡着,一般外人都不太知道。
仓库里头地面坑坑洼洼的,一头堆着断砖破瓦,一头放着用稻草盖着的预制板。
那女尸就仰面躺在盖预制板的稻草上。
经过勘查和尸检,确定这女的是被人侵犯后杀害的。
那这死者到底是谁呢?这时候,在城关镇附近走访的侦查员带了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到现场。
这女青年一眼看到女尸,就双手捂脸,哭得稀里哗啦的,边哭边说死者是她妹妹王小安,今年才十七岁。
2月23号晚上,小安离家去五里牌影剧院卖瓜子,结果一夜都没回来,谁能想到竟然遭了这种毒手。
这案子一出来,全县都震动了。
公安局赶紧成立了以黄局长和刘副局长为主的二十多人的侦破小组。
到了下午,案情分析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了一番,对案情做了这么几个分析判断:
死者仰面躺在仓库里头,血迹喷得到处都是,尸体周围的稻草和墙上都有,凶手杀人的砖头也留在现场,死者头上的伤口里的草屑跟现场的稻草也一样,死者身上的一粒纽扣还掉在现场的稻草里。
这么一看,仓库就是作案的原始现场。
第二,根据尸体胃里食物的消化程度和尸斑的情况判断,死亡时间应该在晚上9点到12点之间。
第三,现场三面都有居民和机关职工住着,死者晚上在仓库里被杀害,那应该是被骗或者是在某种关系下自愿进去的。
这就说明死者跟罪犯认识,或者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
按照这些分析,公安局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认真走访死者的家属和有关群众,进行深入的调查。
走访死者亲友的时候,她父母特别怀疑一个跟大女儿谈过恋爱的青年。
为啥呢?原来大女儿跟这人谈了将近一年恋爱,后来因为父母和妹妹小安的阻拦,两人在去年12月就断了关系。
这人特别恨,还扬言要杀死王家一个女儿。
经过初步了解,这人一贯不务正业,经常在外面游荡。
这可是个重要线索。
侦查员们马上赶到这人住的地方,结果发现门上挂着把锁。
邻居说,这人27号就出去了,说是到长圹公社的亲戚家帮工,还让人家要是有人来找,就说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他早不出去晚不出去,偏偏在发案前夕匆匆忙忙地走了,还撒谎,这能不让人怀疑吗?侦查员们顾不上吃饭,又开车跑到离县城五十多里地的这个青年的亲戚家。
等侦查员敲开门,这人正跟一伙年轻人玩得高兴呢,一看到公安人员,脸色立马就变了,从红到白。
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不久前在外面骗了不少钱,事情败露后,为了躲那些催债的人,就匆匆忙忙地跑了。
当地群众证实,他来长圹以后,一直在这儿帮工,没出去过。
这么一来,经过反复调查,这人跟这案子没关系,就排除了。
与此县药材公司一个保卫干部也提供了一个情况:当天晚上十点左右,有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衣服上沾着血迹,走路踉踉跄跄的,神色特别慌张,往县棉织厂方向走去。
血迹这可是个引人注意的证据。
到了午夜时分,终于在棉织厂附近的农村弄清楚了真相。
原来这两个青年骑车撞伤了人,因为害怕对方揪着不放,自己也被摔伤了,就慌慌张张地跑了。
从报案到现在,十七个小时过去了。
侦破组排查的一些可疑对象,经过逐一调查,都被否定了。
那凶手到底在哪儿呢?
正在这时候,侦查员听离现场不远的代销店售货员高某反映,28号晚上8点多钟,有个操湖北口音、头戴蓝色鸭舌帽、身穿酱色灯芯绒茄克衣的男青年在他店里买了半斤芝麻粘。
买东西的时候,这人老是头朝现场方向看,还一个劲儿地催老高动作快点。
同一时间,跟王小安一起卖瓜子的女友潘汉华也反映,发案前几天,有个二十多岁、身高一米六十左右的青年,戴着蓝色鸭舌帽,穿着酱色灯芯绒茄克衣,蹬着青年式高跟皮鞋,在小安面前死缠烂打。
他自称是从湖北来湘的采购员,名叫谢华。
2月26号下午和28号下午,潘发现他两次在死者家门前晃悠,神态特别怪异,好像有啥阴谋。
关于这个神秘旅客的情报越来越多。
发案当天傍晚,县日杂公司四个职工,先后在长五公路五里牌地段,遇到王小安跟一个男青年并排朝现场方向走,时间在6点30分到8点之间。
那个男青年的衣着和体态特征跟以前几个人反映的一样。
这可是条重要线索!侦破组马上在临湘县城关所有旅社、饭店、招待所展开调查。
据三家旅社反映,2月23号到28号先后接待过类似衣着相貌的男青年住宿。
他自称是湖北蒲圻赵李桥茶场的职工,名叫谢华。
据工农旅社服务员回忆,谢25号进店,28号傍晚离店,走的时候也没办手续。
这么一看,神秘旅客谢华三换旅社,行踪特别诡秘,还多次纠缠王小安,有重大作案嫌疑。
蒲圻赵李桥到底有没有谢华这个人呢?必须得查个水落石出!3月1号拂晓,两辆吉普车在通往湖北赵李桥镇的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全速行驶。
车里坐的是前往该镇茶厂(场)查找谢华的侦查员和两名认识谢的旅社服务员。
赵李桥镇交通便利,工业也发达。
当地的省属茶厂和县属茶场,一共有职工、家属九千多人,但没查到谢华这个人。
上百个跟谢华相貌特征相仿的男性青年,经过辨认,都被否定了。
之后,县局又抽调干警,分赴蒲圻附近各县市,从类似谢华相貌特征和发案前后去向不明、行踪可疑的男性青年中调查摸底。
几天时间里,他们不分昼夜,查证与谢华同名同姓、相貌相似的人,也不知道查了多少,同样都被否定了。
在这线索中断的情况下,侦破小组可没灰心气馁。
他们针对前段工作情况,又进行了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谢华的姓名、地址虽然是假的,但他肯定对蒲圻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要么他在蒲圻一带工作,隐瞒了真实姓名;要么他在蒲圻有亲戚朋友,经常往来,了解情况。
这么看来,前段侦查方向是对的,后段侦查的重点地区还是得以蒲圻为中心,网可以撒得更大一些。
他们当机立断,再返蒲圻。
刘副局长口气坚定地说:上次们去蒲圻,忽略了有职工上万人的蒲纺总厂。
这次杀回马枪,深入调查,很有必要。
3月5号,刘副局长带着四名侦查员风尘仆仆地赶到湖北省蒲纺总厂。
厂保卫处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总厂热电厂有个叫李建国的职工,本月14号外逃未归,他的相貌特征跟谢华十分相似,那个自称谢华的十有八九就是他。
这可是个重大发现!侦查人员又马上前往热电厂保卫科,详细核实了李的情况:李建国,曾用名谢华,是热电厂机修车间的工人,今年二十四岁。
1981年因为侵犯一女青年受到开除留用一年的处分。
1983年李旧病复发,问题败露后,厂保卫科于2月14号找他讯问,李在中午趁机潜逃。
案情有了重大进展,侦查员们精神为之一振。
他们拿着李的照片等证据,迅速返回临湘县,经旅社服务员和发案当晚的目击者逐一辨认,证实这就是谢华。
其他证据也认定杀害王小安的就是这个李建国。
为了尽快将李犯缉拿归案,侦破组一方面以最快速度向有关地区发出捕捉李犯的通报;估计李犯很可能潜回家里或者亲戚朋友处筹集外逃的钱和粮,于是组织专门力量分赴各地,对李犯亲友进行法制教育,动员他们配合缉拿罪犯。
3月16号,夜幕刚刚降临,在河南省漯河市宽阔的街道上,路灯一盏盏亮了起来。
只见一个神情焦躁不安、双手插在裤兜里的青年,在一家工厂门前的树影下晃来晃去,两眼惶恐不安地东张西望。
这人就是李建国。
这天下午,他窜到这里,找到初中同学肖某,让肖出面去这家工厂找伯父和舅父借钱,自己则躲在厂门外等候。
突然,有人走到李身边大喊一声:李建国!李犯猝不及防地随口应声而答。
等他定神一看,站在面前的却是一个陌生人。
他情知不妙,正想逃跑,从侧面包抄过来的几位侦查员,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他揪住,咔嚓一声,一副锃亮的钢铐已经锁住了他的双手。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之前,身为党员的伯父李必尧和舅父谢永和在公安人员讲明案情后,深明大义,表示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报信。
眼下,二位老人得知杀人犯李建国窜来漯河,马上向市公安局报了信。
李犯终于落入法网。
原来,李于2月23号下午窜来临湘城关镇后,信步走到五里牌影剧院门口,见王小安在门口卖瓜子,顿起邪念,便以买瓜子为由,对王纠缠不休,说要同她谈朋友。
2月28号傍晚,李在影剧院门口再次找到了小安,死缠烂打,将她带到事先选择好的仓库内,将其侵犯后杀害,然后潜逃。
他满以为自己狡猾有术,可以逃之夭夭,殊不知等待他的却是一副手铐。
几个月后,正义的枪声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