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革命史:观念溯源、传播与历史记忆

诗佳网

Editor's Note

在历史叙事中,革命常常以一种突如其来的剧变状态呈现——从法国大革命街头的断头台,到美洲殖民地宣告独立,再到十月革命中群众涌入冬宫的瞬间,革命似乎总是以暴力事件与政权更迭为标志。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界长期以来对“革命”的关注集中在宏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研究,并以战争、制度重塑、政体更替与国家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革命的发生远不止于广场上和制度层面,它往往更早地酝酿于观念之中。革命的想法可能来源于思想者笔下一闪而过的火花,或是一张印刷小册子中的提问。观念会改变人们对于政治的想法和行动;而对思想史脉络的重塑,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革命为何发生、如何蔓延、又如何被记忆。

本书单从“革命背后的思想史”这一角度出发,尝试理解革命不仅是剧烈的社会变化,也是一种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实践。书单分为三个部分:(1)追溯标志性革命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当中的思想背景,理解启蒙思想如何孕育革命,并促成现代政治的诞生;(2)关注革命发生后,它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观念跨境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的政治实践;(3)在文学和历史叙事中,革命如何被讲述、反思与重构,并在不断被书写中延续其影响。

全球视野下的革命史:观念溯源、传播与历史记忆

01 思想的激变:革命话语与现代政治的诞生

本部分的书目聚焦革命的思想根源,展示制度危机、启蒙思潮、公共舆论和合法性争论如何孕育革命。

Milton and the Revolutionary Reader

阅读与现代政治主体的生成

英国革命是一场阅读革命:1640年至1661年间,超过22000本小册子从印刷机中涌出。本书揭示了这一现象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意义。作者考察了英国广泛的写作者群体:从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诗人、政论家,《失乐园》作者)、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政治哲学家,《利维坦》作者)、约翰·利尔本(John Lilburne,政治家,提出“天赋自由权”)、约翰·克利夫兰(John Cleveland,诗人)、威廉·普林(William Prynne,政治家),到各种政治立场的小册子作者(包括大量匿名写手),展示了17世纪中期英国前所未有的舆论爆发如何催生出一种积极介入政治的新型读者阶层,并进一步促成了政治辩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革命性变化。书中特别关注了弥尔顿在爆发的印刷业中的参与,促使传统批评者们将弥尔顿的文学实践视为他所处时代政治文化的组成性力量。

传统上,政治主体的形成被解释为源于上层的政治理论。而本书作者Achinstein 转而从街头视角去描绘这一主体的诞生,在她看来,那些嘈杂、凌乱且总是娱乐性的小册子文本,在塑造政治实践上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任何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她强调这些写作者在努力激发读者政治意识时所运用的文学修辞与乌托邦式的表达,从而揭示了一种常被历史学者忽视的意识形态冲突维度。这一研究勾勒出早期现代宣传实践的图景,再现了政治人物如何觉醒并开始利用印刷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过程。

作者 Sharon Achinstein,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英文系教授。

Revolutionary Idea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om The Rights of Man to Robespierre

激进启蒙运动如何塑造法国大革命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曾普遍认为,这场革命是被启蒙运动的激进观念所塑造的。然而在近几十年,学者们更多地强调法国大革命是由社会力量、政治、经济或文化等要素所引发的,几乎不论及“自由”、“平等”这样的抽象概念。在 Revolutionary Ideas 一书中,作者重新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史复归于其应有的核心位置。通过援引大量的一手材料,Israel 展示了大革命如何被18世纪的激进启蒙学说所推动,这些思想如何将革命领袖分裂为截然不同的思想阵营,以及思想冲突如何成为大革命的转折点。在本书的叙述中,法国大革命再度被呈现为启蒙运动中追求解放与民主理想的最高潮。它以恐怖统治收场,并非这些理想的实现,而是对其的背叛。

作者 Jonathan Israel,美国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荣休教授。

Before the Deluge: Public Debt, Inequality, and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革命前夜的财政焦虑与政治构想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名言“在我之后,哪管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常被视为关于1789年开始的政治灾难之冷酷却准确的预言。实际上,在巴士底狱陷落的数十年前,法国作家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个短语去描述另一种形式的自私鲁莽——并非指向革命的浪潮,而是针对源源不断的公共债务。在 Before the Deluge 中,Sonenscher 深入探讨了人们对债务危机的恐惧及其应对方式,由此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起源。

革命前许多观察者构想出了一种噩梦般的未来:现代战争财政的压力会引发一系列债务违约,最终要么是摧毁既有的政治秩序,要么是骤然滑向专制统治。而即便是立宪政府,也未必能抵御这种灾难。立宪体制或许能让公共信贷更有保障,但公共信贷也可能反而削弱宪政本身。本书考察了这一困境催生出的18世纪的普遍思考——如何构建和维持一种既能兑现公共信用承诺、又能避免其风险的代议政府。通过上述探讨,本书为现代政治思想以及法国大革命带来了新的启示。

作者 Michael Sonenscher,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历史学专业研究员及教学负责人。

Legitimacy and Power Politics: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现代国家主权与政治合法性的启蒙起源

本书探讨了国家内部与国际政治中“从以王朝合法性为基础的君主主权,转向以人民合法性为基础的国家主权”这一重大转型的起因与结果。书中分析了启蒙时代话语对18世纪欧美政治的影响,指出相关话语如何激发了旧制度下欧洲内部的新一轮权威斗争,塑造了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并影响了革命政权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19世纪初,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传统观念与民主理念之间的碰撞,促使国际体系发生了转变。人们普遍开始接受平等、个人权利以及对权力加以制衡的观念。作者讨论了政治合法性的精英话语与国内及国际战略性权力斗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出文化、权力与利益的交织如何促成了一个关键但未被重视的国际变革案例。

本书不仅揭示了关于国际关系的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理论局限性,也展示了如何将其部分观点与建构主义对文化与合法性的洞见相结合。无论是在18世纪还是当下,围绕政治合法性界定展开的文化争夺都是推动国际体系中主权性质转变的核心机制。

作者 Mlada Bukovansky,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史密斯学院政府学教授。

02革命的世界图景:思想传播和跨国实践

这组著作关注革命如何依托思想交流进行跨国传播和本土化。

Southern Europe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s

宪政理想的南欧路径

在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岁月与维也纳会议试图保障欧洲和平稳定的努力之后,在欧洲的南部边缘地区出现了一股新的革命浪潮。本书聚焦于1820年代,此时一系列寻求建立宪政的起义正在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半岛、西西里与希腊同时爆发。作者 Maurizio Isabella 将这些事件置于更为宏阔的全球革命背景中,打破了关于政治现代性起源的传统叙事,揭示出南欧地区原生的、具有大众基础的宪政文化。

本书探讨了秘密社群、选举、请愿、抗议和战争经验的作用,并考察了信息与人员跨越海洋与国境的循环流动如何激发社会新兴群体的政治意识。通过研究军队、神职人员、工匠、乡村社群与城市人口支持或反对革命的动员情况,Isabella 指出,尽管南欧的起义最终受到更强大的外国势力干预,但这些革命在意识形态分裂的社会里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并促成了宪法的颁布。这些运动影响了葡萄牙与西班牙数十年的政治生活,并在意大利半岛奠定了一种持久的革命传统。南欧所出现的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政治力量,有别于法国和英国的自由主义形式。

作者 Maurizio Isabella,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现代史教授。

The Expanding Blaze: How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Ignited the World, 1775-1848

美国革命如何跨越大西洋

The Expanding Blaze 讲述了美国革命如何在18与19世纪间激发了欧洲及大西洋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作者 Israel 展示了美国开国者所提出的激进思想如何为后来的民主革命、社会运动与宪政构建确立了范式。这些思想影响了法国、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波兰、希腊、加拿大、海地、巴西以及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等地的政治变革。

本书追溯了美国实践激进启蒙思想的努力如何使革命扩散,推动了他国革命:许多外国领袖效仿美国的先例,积极拥护美国式的民主价值观。本书是数十年来首部聚焦民主革命时代的学术著作,将美国革命重新置于其应有的全球思想史视野之中。

作者 Jonathan Israel,美国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荣休教授。

Empire and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Edmund Burke

重构“保守主义之父”伯克,还原其在全球政治变革中的深度参与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30-1797,英国政治思想家)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为激荡的时期之一。他深入思考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意义,主张与美洲殖民地和解,并在三场欧洲战争中积极批评国家政策。同时,他也支持英国国内改革,并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争论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Empire and Revolution 参考了伯克的完整印刷文献与手稿资料,生动重构了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与思想家的主要关切。通过将伯克重新置于其原初的政治与思想语境中,本书颠覆了传统印象中那位“维护传统、反对进步”的形象,呈现出一位十八世纪最具魅力人物的多重面貌。本书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伯克的思想遗产,以及那个他曾深度参与、充满动荡的时代。

作者 Richard Bourke,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政治思想史教授。

本书荣获:

2015年伊什特万·洪特图书奖(István Hont Book Prize)联合获奖作品

2018年劳拉·香农奖(Laura Shannon Prize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Studies)荣誉提名

2016年美国出版人协会 PROSE 传记与自传奖荣誉提名

03 远观革命:记忆、叙事与再造

这部分的书目揭示了革命如何被书写、诠释和记忆。

全球视野下的革命史:观念溯源、传播与历史记忆

The Revolution to Come: A History of an Idea from Thucydides to Lenin

革命如何从政治威胁变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柏拉图到约翰·亚当斯的许多政治思想家都将革命视为对社会的严重威胁,并主张通过宪政制度来平衡社会利益和政府形式,防止革命的发生。古典哲学家认为历史是混乱的、没有方向的,试图将历史变革扼杀在摇篮之中。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转而将革命视为历史进步的催化剂,其观念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实践,直到20世纪仍然在定义着革命。本书追溯了历史观念的演变过程,探讨人们如何逐渐产生对革命力量的信仰,相信它能够缔造更加公正与理性的社会。作者 Dan Edelstein 还展示了社会如何对革命的目标产生分歧,从而引发将政治对手视为“反革命”并施以新形式暴力的现象。作为一部全景式的思想史著作,本书促使我们反思革命的目标和后果,并主张在稳定的价值与变革的希望之间寻求平衡。

作者 Dan Edelstein,斯坦福大学 William H. Bonsall 法语教授和政治学、历史学教授。

全球视野下的革命史:观念溯源、传播与历史记忆

*点击下方链接可查看完整目录

Power and Possession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重新审视布尔什维克废除私有制的尝试

1917 年革命不仅推翻了俄国的统治权力,也动摇了其赖以存在的财产秩序。不止于布尔什维克所设想的从工业家与地主手中夺取工厂和农庄,革命中剥夺财产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人们的居所。本书重新诠释了布尔什维克废除私有财产、并以社会主义这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取而代之的努力。

作者O’Donnell从一种逆向的视角讲述财产史:在革命的政治激荡与经济混乱中,人与物之间的纽带如何被切断,而关于事物的新认识、新估值与新占有方式又如何逐渐成形。俄国革命后的财产没收大多不见于传统档案记录中,为弥补这一缺失,作者利用了一系列与动荡中切身经历有关的史料,包括民众请愿、住房检查、革命机构的内部审计,以及政治警察的档案等,重建了一部“剥夺的档案”。

作者Anne O'Donnell,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与俄语及斯拉夫研究系副教授。

全球视野下的革命史:观念溯源、传播与历史记忆

Fighting over Fidel: The New York Intellectuals and the Cuban Revolution

20世纪60年代,纽约知识分子如何回应并书写卡斯特罗革命

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是各种进步运动的策源地:女性解放、民权运动、反越战抗议,以及——古巴革命。Fighting over Fidel 通过讲述那些支持或反对卡斯特罗革命的纽约知识分子的故事,生动再现了这一动荡的文化时刻。

作者 Rafael Rojas 将叙事置于冷战意识形态对抗与美古关系破裂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包括C. 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诗人,《嚎叫》作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作家,著有《疾病的隐喻》)等人物及其著述。他还描绘了古巴问题在《纽约时报》等刊物中引发的激烈辩论,以及古巴社会主义如何成为“垮掉的一代”、黑豹党与拉美裔左翼等群体的号召口号。

本书展现了纽约知识分子对古巴革命经验的解读与书写,以及美国左翼如何在最初热情拥抱卡斯特罗,而在这个爆炸性的十年即将结束时陷入深刻的幻灭与分裂。

作者 Rafael Rojas,墨西哥高等研究与经济教学中心(CIDE)历史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学者。

Fabricating History: English Writer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19世纪英国作家的“法国大革命想象”与历史叙事

Barton Friedman 在 Fabricating History 一书中揭示了19世纪英国文学家们如何试图理解历史的动力机制,并在表面混乱中构建出某种秩序——即便这种秩序是脆弱的。他所探讨的作家包括布莱克(William Blake,诗人、画家)、司各特(Walter Scott,小说家)、哈兹利特(William Hazlitt,作家、政治评论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思想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说家)与哈代(Thomas Hardy,小说家)等人。这些作家们发现,与英国自己的“光荣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法国大革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堪称历史的缩影。在这些作者笔下,比起保持“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更重要的是以象征的方式去理解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他们关于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写作处于历史与虚构之间的边界地带,而本书深化了当前关于这一边界问题的讨论热潮。

与此同时,本书探讨了关于叙事策略的问题,指出叙事既受到事件的塑造,也能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呈现。历史叙事始终嵌入了这些作者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与形而上学方面的预设。Friedman 指出:“这并不是说历史叙事仅仅是心智自身的产物,或者更狭义地说,只是一种语言上的建构。它们既照亮了作者们试图再现的那个时空,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照亮了思考它、书写它的心智所处的时代与位置。”

作者 Barton R. Friedman,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 The Tea Party's Revolution and the Battle over American History

极右翼人士信奉何种美国历史神话

美国人始终将历史服务于现实政治。无论是联邦还是邦联,都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革命继承者;民权运动领袖自称是“自由之子”,南方种族隔离主义者也做出同样的宣称。本书讲述的,正是这场关于国家起源意义的数百年拉锯——包括茶党运动(Tea Party,美国极右翼,自称为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精神的继承者)、格伦·贝克(Glenn Beck,美国极右翼评论员)、萨拉·佩林(Sarah Palin,2008年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与福音派基督徒发起的“夺回美国”的战役。

Jill Lepore 在本书中分析了美国极右翼如何讲述历史:从引发茶党运动的“传遍全球的怒吼”,到德克萨斯州教育委员会通过的声称“美国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而建立”的社会学课程。Lepore 深入档案馆,为18世纪那场争取独立的革命历史提供了罕见的视角。她追溯了极右翼反动历史叙事的根源,将其指向1970年代的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纪念。当时的美国因分裂而难以达成共识:究竟应讲述一个怎样的建国故事?在Lepore 看来,茶党所谓的“革命”背后,是一种带有怀旧色彩、甚至令人心碎的渴望——他们渴望追忆一个想象中的过去,一个没有矛盾、斗争与不确定性的美国,一个从未真正存在过的美国。美国极右翼所拥抱的建国叙事不仅是一种虚构的神话,且最终体现出一种原教旨主义的变体——反智、反历史,并且排斥多元价值。

作者 Jill Lepore,哈佛大学美国历史教授兼法学教授。

本书荣获:

2011年独立出版人图书奖历史类金奖

2010年ForeWord评论年度历史类铜奖图书

2010年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图书

2011年波士顿作家俱乐部年度奖“强烈推荐图书”

2010年美国出版人协会PROSE奖美国历史类荣誉提名

编译:林诗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