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到 1918 年,上海,这座东方的繁华之都,举办了一场全国瞩目的象棋比赛。各路高手云集,都想在这赛场上一决高下,夺得棋王桂冠。谢侠逊也在其中,他身着一袭青布长衫,手提简易棋盒,步伐沉稳踏入赛场。比赛中,他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每一步棋都落子如飞,妙招频出,杀得对手措手不及。最终,力挫群雄,成功夺得首个全国冠军,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传奇。
谢侠逊书籍
1928 年,凭借多年在棋坛积累的威望和无人能及的棋艺,谢侠逊被推举为 “全国棋坛总司令”,荣获 “中国棋王” 称号。功成名就的他并未停下脚步,还琢磨着如何让更多人领略象棋的魅力。有一天,他望着教室里悬挂的黑板,灵机一动,发明了悬挂式棋盘,让大家可以更清晰地观看棋局讲解。不仅如此,他还首创公开讲解棋局的模式,每逢周末,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群人围在他身边,听他妙语连珠地拆解棋局,象棋也借此在民间得到了极大普及。
二、国际象棋的先驱者与推广者
当国际象棋的新风尚悄然吹入中国时,谢侠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潮流,成为中国首位在国际象棋领域勇攀高峰的棋手。1929 年,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国际象棋大赛上,他首次参赛。赛前,许多外国棋手看着这位中国面孔,眼中满是怀疑与轻视,然而,谢侠逊只是微微一笑,从容落座。比赛开始,他凭借着对象棋的深刻理解和超凡天赋,迅速掌控棋局,妙招连连,让对手们目瞪口呆。最终,他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夺冠。此后两年,他又连续两次在类似大赛中称霸,震惊中外棋坛。
1935 年,一场举世瞩目的中、英、美、德、奥五国 “银龙杯” 国际象棋赛拉开帷幕。谢侠逊作为中国代表,肩负着国人的期望踏上征程。赛场设在广州的一座宏伟礼堂内,灯光璀璨,气氛凝重。各国高手齐聚一堂,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傲慢,唯有谢侠逊,气定神闲,宛如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比赛过程惊心动魄,每一局都堪称生死较量。谢侠逊凭借着精湛的棋艺和顽强的毅力,以 18 胜 1 和 1 负的辉煌战绩摘得桂冠,成为中国首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打破了西方对国际象棋的长久垄断,将中国棋手的智慧大旗高高插在了世界舞台之上。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西棋艺交流,谢侠逊更是煞费苦心。他整日埋首于古籍之中,将中国象棋古谱逐字逐句翻译成英文,让西方世界也能领略到中国象棋的博大精深。同时,他率先在上海引入国际象棋,在自家小院里开办起免费的国际象棋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为中国培养国际象棋人才默默奠定了基础。
三、以棋报国:抗日救亡的 “象棋大使”
1937 年,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华夏大地的宁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谢侠逊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他主动请缨,担任 “南洋巡回大使”,怀揣着满腔爱国热忱,远赴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在异国他乡,他四处奔走,联系当地华侨社团,组织起一场又一场的 “象棋义赛”。
谢侠逊
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一场盛大的义赛吸引了上千名华侨前来观看。赛场布置得简单而庄重,横幅上写着 “以棋抗日,共赴国难” 几个大字。谢侠逊坐在棋盘前,眼神中燃烧着怒火,每一步棋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与当地华侨高手对弈,棋局间隙,还激情澎湃地讲述着国内抗战的惨烈局势,呼吁大家捐款捐物,支援祖国。台下的华侨们深受触动,纷纷解囊,钞票、金银珠宝首饰如潮水般汇聚而来。就这样,一场场义赛下来,他共募得 5000 余万元捐款及大量珍贵财物。
不仅如此,他还凭借个人魅力和坚定信念,动员了 3300 余名华侨技工回国支援抗战。这些技工们告别亲人,踏上归程,奔赴各个抗日战场,成为了抗战后方坚实的技术力量。周恩来听闻他的事迹后,赞誉其为 “爱国象棋家”,称其 “从古至今以象棋报国第一人”。
回到国内,在重庆期间,谢侠逊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在《大公报》开辟象棋专栏,每周准时刊载精心创作的残局。其中,《共纾国难》这一残局,棋盘上棋子的布局巧妙地隐喻着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寇的抗战形势。民众们在茶余饭后研究棋局时,也不禁被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所感染,爱国热情愈发高涨。
四、与周恩来的深厚情谊与政治际遇
1939 年,重庆的一间古朴棋室里,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对弈,对弈双方正是谢侠逊与周恩来。屋内茶香袅袅,棋盘上黑白棋子错落有致。两人相对而坐,目光交汇间,既有对棋艺的切磋渴望,又有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三局对弈下来,竟皆和棋,每一局都精彩纷呈,暗藏玄机。对弈过程中,周恩来以 “兵卒即群众” 的生动比喻,深入浅出地阐释抗战策略,谢侠逊听得如痴如醉,深受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维大门。
周恩来总理
然而,谢侠逊因公开支持抗日主张,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仇视与迫害。1940 年的一天,他在街头行走时,突然窜出几个凶神恶煞的特务,对他拳打脚踢。谢侠逊虽奋力反抗,但毕竟年事已高,很快便重伤倒地。幸运的是,周恩来及时得知消息,迅速安排人将他送往医院救治,才让他脱离险境。
谢侠逊
1950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谢侠逊却在土改运动中蒙冤入狱 40 天。远在北京的周恩来听闻此事,心急如焚,连下三道命令,要求彻查此事,务必将谢侠逊救出。最终,谢侠逊得以重获自由,并被安排进入上海文史馆,过上了安宁的晚年生活。这份跨越多年的情谊,在历史的风雨中愈发醇厚。
五、文化遗产与后世影响
谢侠逊一生勤奋耕耘,著作等身,留下 29 部象棋著作。其中,他编撰的《象棋谱大全》(12 册)堪称中国象棋理论的瑰宝。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耗费无数心血,四处搜集古谱,拜访名师,在昏暗的油灯下,一字一句地斟酌、整理。这部书系统地整理了象棋理论与古谱,问世后便成为棋界权威,至今仍被棋手们奉为圭臬。
谢侠逊晚年
即使到了 90 岁高龄,他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象棋指要》等专著,将自己毕生的棋艺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世。作为温州 “国际象棋之都” 的精神源头,他的影响源远流长。从叶荣光、诸宸到丁立人,这些温州籍棋手在国际象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在谢侠逊早年播下的种子上茁壮成长起来的。
结语:棋道与家国精神的永恒交融
谢侠逊以棋为剑,驰骋江湖近百年,既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又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他的一生,是棋艺与爱国情怀完美交织的壮丽史诗,更是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正如其长孙谢作平所言:“弈棋不忘爱国,敲枰不忘兴邦”—— 谢侠逊用百年人生诠释了 “棋王” 二字超越胜负的深刻内涵,成为跨越时代、永载史册的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各自的领域,为家国的繁荣昌盛奋勇拼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