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范文丨击碎“科学”流言

诗佳网

击碎“科学”流言

成公学子 程瑶

“虚假的流言,是真实的利剑。”流言虽假,破坏却大。尤其是“科学”流言,以科学之名,行伪科学之实,为害甚深、流毒甚广。“科学”流言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是因为公民的科学素质还不够高,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所以,消除“科学”流言,需要公众、媒体和政府三方合力。

击碎“科学”流言,需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近年来,众多荒谬的“科学”流言充斥社交媒体和百姓生活,甚至引发群体性恐慌。深入分析“科学”流言的形成和传播路径,不难发现,公众相信和传播“科学”流言的非理性行为,源于对真实的科学知识不了解、不理解,又缺乏探索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而这又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当前科学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瓶颈——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上不够高、结构上不平衡。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想要从根源上击碎“科学”流言,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创新科普方法,以此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引导公众不做“科学”流言的推手,争当终止流言的智者。

击碎“科学”流言,需要提升媒体社会责任感。深究“科学”流言的传播途径,不难发现媒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媒体传播的格局迎来了深刻变革——“注意力经济”放大了社会媒体对流量的“渴望”。为博眼球,“标题党”之流开始泛滥。其中,“科学”流言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深受自媒体“喜爱”,极易引起大众关注,成为制造“流量”的工具。现代社会,媒体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大众求知的关键途径。这就要求媒体不能仅仅博眼球、求关注,还要提高社会责任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报道和传播科学资讯,坚决杜绝和抵制各类“科学”流言。

击碎“科学”流言,需要加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谣言是公民素质的反光镜,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照妖镜。”面对似是而非的“科学”流言,社会大众往往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传播媒介则缺乏辟谣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事实证明,将预防和治理“科学”流言的责任全部推给大众和媒体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监管部门应该主动担起责任,加大对流言的预防和打击力度。既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对流言发起者进行追责处罚,又要对媒体科普宣传做好把关,确保传播到公众层面的科学知识真实可信,还要在谣言出现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辟谣,切实做到防谣、治谣两手抓、两手硬。

虽说流言成不了真理,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科学”谣言层出不穷,对“科学”谣言的预防和治理也要高度重视。通过公众、媒体和政府三方合力,击破其产生的温床、切断其传播的路径,让“科学”谣言无处遁形、不攻而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