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招生考试的情况,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这里主要介绍专业考试。
一、学院背景及招生情况
就新闻学院而言,有"南复旦,北人大"之称,且人大是全国新闻学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单位。它的本科生有新闻学班、广告班和广播电视班。其中广告和广播电视班是80年代初才建立的。事实上,人大新闻擅长的是狭义意义上的新闻,它的强项在报纸新闻这一方面,广播电视显得较弱一些。
由此,研究生的专业多年来只有新闻学一个专业,下设国际新闻、新闻史、新闻理论、报纸编辑、新闻采访、摄影、广播电视、广告等研究方向,国际新闻招收本科是英语专业的考生,摄影专业招收有相关背景的考生。其中,理论、新闻史、报纸编辑、采访的师资、图书资料等较强。(从1999年开始,才有传播学专业,把原来的传播学、公共关系、广告、广播电视等方向划入其中。)以上所有方向所学必修课程一样,选修课有所不同。
以往年为例,所有方向的招生统一在新闻学专业内,招生简章标明所招人数为12人。但如果加上每年扩大招生的名额和自费生,总共可招20人左右。简章标明的12个里,每年会有3个本院的保送生,有的年份会有1名保留生和其他学校的1名保送生,所以实际上每年招生的公费生多则8~9人,少则6~7人,自费人数为10人左右。(由于今年传播学专业是第一年招生,最初打算与新闻学分开招生,但两专业上线人数差不多,最后还是统一招生,有互相调配的现象。以后或许会有新情况,这应视最新情况而定。)
新闻学每年的报考人数约在300人左右,是一个较热门的专业。但有的考生以为有新闻背景,或是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新闻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不然,这些固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从考取人员的背景来看,跨专业、跨学校,甚至外地的考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考生特别是其它学校、专业,外地的考生不应妄自菲薄。
二、参考教材
新闻学专业课分为三部分:新闻史(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均指报纸而言)。人大新闻学研究生考试的教材应以人大版为主,主要包括:
新闻史:
1、《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也可参考武汉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著)
2、《外国新闻史》(张隆栋傅显明编著)
3、〈〈苏联新闻史〉〉(傅显明郑超然)新华出版社
新闻史的复习用这三本书就可以了。
新闻理论:
1、〈〈新闻理论教程〉〉(成美童兵编著)
2、〈〈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姜克安范东生副主编)
很难严格划分这两本书各占多少分,因为这是比较基本的教材,通过学习会对新闻理论有基本的了解。
新闻业务:
1、〈〈新闻采访学〉〉(蓝鸿文)
2、《新闻通讯写作》(汤世英薄翰培劳沫之)
3、〈〈报纸编辑学〉〉(郑兴东沈史明陈仁凤包慧)
4、〈〈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秦圭涂光晋)(老版本《新闻评论学》)
以上四门课在100分里基本平均分配,各占20分左右。另外,还有两本与业务有关的书。《不要这样写》(胡文龙陈仁凤编著)、《新闻标题选评》,最好也要看,便于提高改稿、加标题等实际写作能力。
这些教材在人大出版社都可买到,只有《苏联新闻史》可能要到人大新闻学院办公室买。外地同学可托人在北京购买。
特别提及的是,这些教材的出版时间较早,对新东西的补充不够,再加之新闻是一门很活的学科,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翻阅大量与新闻有关的期刊,比如《新闻大学》、《新闻采编》、《新闻写作》、《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顺便说一下,由于传播学刚刚开设,没有较固定的材料,新闻理论及大众传播理论、新闻史可看前面提到的相关书籍,业务部分只能参阅人大新闻学院本科生上课所用课本,人大版的《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概论》、《广播电视媒介》,重点掌握电子媒介的采、写、编、评。)
三、考题及答题情况
考研的同学可以从新闻学院办公室购买往年考题的汇编,琢磨考题的倾向、特点。
新闻事业史的考题与书本比较贴近,中外新闻史各占50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50分里包括两个各15分的论述题,即30分,剩下20分是4~5个名词解释。外新史与此相同。它的两个论述题,一个是有关无产阶级的,苏联史方面的,多集中在《苏联新闻史》的第二、三章,另一个是有关资产阶级的。(传播学的传播史可能不考苏联史,会考一些广播电视传播方面的知识。)
新闻理论的考题有名词解释、概念辨析、论述题等,包括大众传播的部分内容,题目比较结合实际,死抱着书本是不行的。考生必须了解最新的新闻方面的热点,在考前做适当的准备。比如,1999年有一道考题就是关于朱总理视察《焦点访谈》的,这是当时的热门新闻话题,如果考生触觉敏锐,关心热点,有目的作一些准备,那么在考试时会有较好的发挥。(传播学的理论可能只靠传播理论,不涉及报纸方面。)
人大新闻的业务考题也比较活,业务的考题包括名词解释、稿件修改、加标题、配发评论等,这要求考生的视野宽、知识面广、文笔较好。对业务考试而言,重在实际的写作。比如1998年有一个评论方面的考题:按照《今日谈》的形式,写一篇评论。这就要求考生平常多留心这些名专栏,了解他们的特色。业务考试与实际的联系也比较紧密,比如,1997年召开了纪念穆青作品研讨会,那一年的业务考题里就有名词解释、论述等几十分的相关题目。
答题时,考生若能结合新闻热点来论述,也比较容易获得老师的好感。考生要注意论述时,思路清楚,条理清晰,既有理论又有例子,语言简洁,字迹清楚,最好用蓝色圆珠笔答题。
四、复习准备
复习的重点应依此是新闻事业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因为新闻史主要靠记忆,只要下苦功,就会有实效,也能取得高分。最好能考八、九十分。新闻理论、业务很难有大提高,特别是业务,更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这两门课力求及格,争取70分。
有条件的考生应旁听一些本科生的课,比如《大众传播》、《报纸编辑学》、《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评论》等,或者借笔记看一看,了解一下老师讲课的重点。这些课可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边复习边听课,效果不错)。
应首先把教材通读一遍,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考试上一年的暑假,可以边复习英语、政治,边看新闻史和一些新闻方面的期刊,这样既不耽误公共科的学习,又可积累新闻知识。
通读教材后,可以找一本新闻学方面的辞典,把有关的史、理论、业务的词条过一遍。整理归纳新闻史上重要的人物及其主要经历、作品。新闻史的复习应以书本为主,书上不清楚时,再看辞典。因为新闻史没有填空题,所以不必看得太细。
复习理论时,要多看一些有深度、理论论述强的文章,以便答题时有话可说。复习业务时,不要过于关注大题,而应注重实践性强的问题,注意细节,比如"现场采访该注意什么?""什么是新闻评述?"等等。
五、录取与面试
接到分数成绩单,如果你的考分在340分左右,且公共课过了国家线,就应与系办联系,这个分可以上自费,公费统招分数一般在350~360左右。
面试一般在四月底、五月初举行,主考可能会让你写一篇文章(报表国际新闻的会有英语口试),方式为口答,问题不会很难,但也要适当做些准备。
(所有有关传播学专业的情况都应以当年最新情况为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