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真人秀最大的魅力是什么,那无非是让人看到演员们卸下滤镜,流露出真实的个性。最近《花儿与少年》第七季出人意料地获得高分,其实正是因为那些“不完美”的时刻让观众找到了带入点。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很快浮现,尤其是围绕着陈数——这位看起来无害、低调甚至有些温吞的老戏骨,成了全网讨论的主角。
一档综艺开播时被贴上“不看好”的标签,往往很难翻身。而《花少7》却在压力中逆袭,拿下8。2分。相比前一季口碑滑铁卢,这一季明显修正了节奏和嘉宾配置。但即使如此,矛盾似乎无法彻底回避。综艺和观众之间总有个隐形契约:我们期待真实,却又难容差异。在同心协作的背景下,一个成员的“与众不同”反而更容易成为靶心。这次,被卷入争议的陈数,其实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麻烦制造者”。
许多人会好奇——一个国家话剧院演员,演技、地位、奖项样样俱全,按理说该是最八面玲珑、最会处世的那种人,为何“塌房”会发生在她身上?但问题其实恰恰相反:也许正因为她不擅长掩饰,对于综艺里的琐事,她的反应完全是生活化的,不加修饰。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圆滑,有时稍显“自我”,只不过是把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性格差异公之于众。
回到那场引发热度的“生病风波”。其实陈数只是想安静休息一下,却被热情的那英反复关心。一时间导演、队医、导游甚至摄像都闹哄哄聚集到房间。这本是一桩日常小事,只是因为嘉宾阵容自带对比,“慢热”对上“外放”,镜头也自觉偏爱后者,于是冲突产生。从根本上讲,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节奏和人格差异的摩擦。如果换作别人,或许只会被当成旅途插曲就过去了,但一旦放大到节目,语言和行为的每个细节都变得棱角分明。
这种“另一种活法”也被带进了许多琐碎里:她带着瑜伽轴,坚持自备热水壶,不愿轻易妥协日常习惯。片段里还能看到,一个人斜躺在床上,低头整理东西,即便旅途再累,依然有清晰的私人边界感。而另一层面,与团队协作时,她依旧参与众人的工作。田里割稻、凌晨守候日出、和其他人一起包蒜、煮姜水……这些琐事最终也没落下。对比之下,团队里的“外放担当”那英用东北式热情板上钉钉地吸粉,但其实两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尽力融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早已习惯在综艺中寻找“刺头”,期待一个人跳出舒适区带来戏剧冲突。但这一季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大家都太体面了。当所有嘉宾懂分寸、讲礼貌,再挑不出刺时节目组只好用剪辑制造“话题”,期望流量继续滚动。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真人秀里的真,并不是靠设计桥段达到的,反而越接近日常琐碎、越能让观众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真实碰撞后的理解和包容。
关于陈数“自私”的指责,其实经不起推敲。举例来说——那个被数落多次的关空调事件,只不过是她默认空调可能会对健康有影响,没有提前沟通,也没有恶意。至于“只顾自己精致生活”,不少细节刚好相反。同行人用她带来的便携秤称行李,她拿出自备红糖姜茶照顾身体虚弱的小伙伴,这都是不容忽略的小贴心。用外向与内敛来划分喜恶,本来就是一场误会。
旅途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永远兴致勃勃,特别是一群风格各异的人凑在一起,人际裂缝再正常不过。如果说“同心季”的主旨是合作,那是否有人适当保持距离、有所保护自己的界限,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总要有人教会我们表达真实想法、勇敢做自己——哪怕不那么合群。
从观众视角来看,《花少7》构建的是怎样一档节目?它其实并未追求谁成为唯一焦点,而是在不同性格之间建立微妙平衡。旅行社交原本就充满变数,大多数普通观众面对镜头也只会选择自保或低调——陈数的表现,无非就是较为真实地展现出了这一普遍情况。
这一季相比上一季,不仅修正了嘉宾选择,还抛弃了强制造冲突的套路。旅途体验打得更生活化,让明星们展示自己熟悉的一面,而不是强行拼凑娱乐感。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观众评价整体上去了,节目本真的烟火气再度回归。不完美、甚至略显尴尬的小插曲,反而让疲于奔命的都市人有了共情空间。
如果站在那英的立场看问题,她的热情多半来自性格和成长环境,对老朋友报以格外照顾天经地义。而陈数略显疏离却专注细节,是另一种成熟。两者碰撞出的火花,其实才是这档真人秀最有价值的地方。有趣的是,观众总想选边站——讨厌或喜欢,其实都是把自己的愿望投射给了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映照自身的位置。
节目最后几期里,即使要求严格、节奏紧凑,陈数依然保持着慢条斯理做事风格,没有沦为负面典型。倒是节目组应该思考:总以流量挂帅,过度剪辑冲淡了人与人的自然交流。正好借由陈数这个“异类”,我们才重新发现,真实有时候并不讨喜,却最持久动人。
最终,大多数观众其实不是为了批判某个人才来看综艺。他们渴望短暂逃离日常,在他人的相处中找到自己心理投影的位置。这一季《花少》明星们各显其能,让旅途变成性格和选择的大杂烩。遇到体虚的人就慢一点,他不参与某活动时照样能体现关怀,只要有默契,没有非得谁跟不上节奏才叫合群。生活,总归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或许下次遇到网络对某一位嘉宾大肆批判,不妨退一步看:每个人都会在人群中有些落单的时刻,被误解也好、不合群也罢,这是值得珍惜的“人味”所在,比任何流量设计都珍贵。在《花少7》中,这种“不完全契合”反倒成了节目另一层温柔和宽容的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