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加热的剩饭、冰箱里冷冻了好几个月的肉,都是食物的“尸体”。
这些食物不仅有变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早就失去了食物最原本的“气”。
一日三餐,不要吃食物的“尸体”,要吃食物最原本的“气”。
特别是身弱气虚的人,如果顿顿都是没“气”的食物,没一把应季蔬菜的话,伤害的就是自己的身。
01
人间美味,要和喜欢的人吃
“吃好”可以是好好吃饭、健康且规律的吃饭、吃点美味的自己爱吃的饭;可以是和对的人、同频的人、相处起来让你感到舒服的人一起好好吃饭。
最好吃的食物,还是要跟最喜欢的人一块儿去吃。
和烦的人一块儿吃最好的东西,哪怕这个人整顿饭没跟你说话,你还是不开心,那这顿饭不如不吃。
另外一个情况是没啥好吃的。一碟毛豆、一小碗花生米、一点鱼干,外边是稀稀拉拉不大的雨,雨外边是平静的海,海外边是平静的云天,我旁边有个你,你旁边有个我,你我心里有不平静的心情。
在一个有雨、有海的夜晚,没头没尾地分一瓶酒,哪怕没吃的,都很美好。
我不确定,吟得一首好诗,烧得一手好饭,哪个对女生更有致命的吸引力。
但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他给你做了一碗面,面是手擀的,卧了俩鸡蛋,加点葱花,还加了点蘑菇,加了一点香油,你能抵抗住这种诱惑吗?
02
吃妈妈做的饭,吃什么都挺好
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我妈做饭有两大鲜明的趋势:第一是把我爱吃的食物做到极致,第二是把她认为对我好的食物做到极致。
第一种情况特别令人愉悦,比如红烧肉,我妈的手艺已经可以说巧夺天工。
第二种情况嘛……新颖!就是我妈这时候端上桌的每道菜,都能让人由衷赞叹“极具创造力”。
当家里人一起表示惊诧的时候,我妈总会气定神闲的看着我说:“吃这个对你好。”然后,我就开始脑补:为什么“吃这个对你好”是站不住脚的?
大自然在创造每一种动物、植物的时候,“初心”都不是给人吃的。它们成为人类食物的时候,都是利弊并存。这就是为啥饮食需要讲究均衡、适量。
就算我们暂时忽略弊端,只考虑好处,说“XX对身体好”的证据是啥?比如我妈也特别喜欢“养胃”这个说法。
那如果要证明XX养胃,就至少应该有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养胃”?是把不健康的胃“养”到健康,还是把健康的胃“养”得更健康?
第二至少得做个试验,把这个食物跟安慰剂做个比较,看它们究竟谁能“养胃”。
好吧,其实,论证这么多,也都是我脑补的。嘟囔这些,只是因为从前的我单纯觉得我妈做的养胃食物“不好吃”。
现在年纪涨了,也就更清晰的体会到,过年回家,吃妈妈做的饭,吃什么其实都挺好。
03
人生不过诗酒茶,像个明白人一样活着
活了半辈子,我想跟大家说明白,其实人生什么都不重要,人只有健康和开心最重要。
人活着离不开健康二字,没有好的身体,你空有再大的野心都百搭。
比如历史上,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他从小就多病,跟着刘邦进了长安,就开始辟谷,闭门不出,不见客。
后来,张良自愿放弃人间权、钱、色、利那些事,跟着赤松子去学做神仙。
张良已经把俗事看得太透了。居高不易,功名利禄都是会失去的,它们说到底都是外物。
而一病万事空,一旦生病,就没有能量再去做事。
说到底,健康的生活不过是做对这三件事——睡好、吃好、干好。
每天到了点,能睡觉的就去好好睡觉;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都要好好吃饭;干活时记得起来伸个懒腰。
闻见槐树花和香椿花,慢慢烧了很久的墨鱼烧肉,初夏夜雨之后的土腥味儿。和一个老朋友坐着,没想起说什么的时候,喝茶,再喝茶,三泡之后的铁观音泛出兰花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