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 《“胡焕庸线”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趋势及沿博台线微突破策略》(作者:方创琳 李广东等人)一文,读后感觉,几十年来这条线“岿然不动”。
1.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它在:
诗人眼里,它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它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它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也有人调侃:老司机眼里,它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国务院前总理在2014年11月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曾发出过“怎么破解胡焕庸线”的疑问。
2.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要素主要变化表
3.尽管现代交通、技术(如调水工程)和政策(如西部大开发)试图突破自然限制,但胡焕庸线仍保持稳定,原因在于:
(1)自然条件的刚性约束:气候、地形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业和宜居区域的分布仍受制于降水与土地资源。
(2)路径依赖效应:东南半壁已形成完善的经济网络、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人口迁移的“惯性”难以逆转。
(3)生态保护需求:西北半壁被定位为国家生态屏障(如三江源保护区),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
4.缩小“胡焕庸线”东西部城乡发展差距的“微突破”之路
在微突破中,需要处理好六大重要关系,即刚性的“不变”与弹性的“变”的辩证关系,数量型突破与质量型突破的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定胜天论的辩证关系,有限问题求解和有限目标突破的关系,“人破”和“水破”的关系,“单线分割”与“多线施策”的关系。在“多线施策”中,其中垂直于“胡焕庸线”的博台线 (新疆博乐市至台湾台北市的西北—东南走向的直线)是“微突破”“胡焕庸线”的另一条路径,如图:
微突破需要因线制宜,宜破则破。为推动东西部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需要解决“五转两保障”共7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重大问题,包括人口转移、技术转移、产业转型、适度调水、补偿转移和提质保障、安全保障问题。其中适度的人口转移是关键,人可以带技术、带产业,实现人移产业和人移技术,适度调水转移是生命线,无水就没有一切。
博台线对缩小“胡焕庸线”东西部发展差距、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博台线是破解“胡焕庸线”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新路径,沿博台线提出微突破“胡焕庸线”的如下策略:
(1)人口优化与迁移
①制定生育奖励政策,引导内地人口向西北半壁适度迁移,新增兵团人口。②沿博台线推动人口向天山北坡、兰西城市群等核心区集聚,优化民族结构。
(2)技术与产业布局
①引进高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在西北建设国家级新区、开发区。 ②发展“无中生有”产业(如“互联网+”),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3)城镇化调整
①构建“城市群-中心城市-边境城镇”固边型体系,探索新建若羌地级市和“团镇合一”模式。 ②采用“据点式”(培育城市群)与“星星点灯式”(发展小城镇)相结合的布局。
(4)生态补偿与开发转型
①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专项基金,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 ②将西部大开发升级为“西部精深开发”,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基础设施投入。
(5)政策与资源倾斜
①提高西北半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人均指标逐步追赶并超越东南半壁。②沿博台线布局重点项目,推动东西部同速、同标、同量发展。
01
02
03
//
免责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