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人民网的评论《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在政策执行与社会关注的关键节点及时发出“纠偏”声音,驳斥了一些地方“层层加码”的错误做法。
这些“一锤定音”式的评论,立场鲜明、逻辑严密、权威性强、语言精准,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在政策纠偏、稳定预期、舆论监督、凝聚共识、优化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廓清舆论迷雾、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三)“热媒互动”体现新闻评论的创新性与连接性
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体现在形态创新和互动连接上。
近年来,媒体传播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展、升级,新闻评论的表达形态也随之丰富,从单一的文字短评发展到视频漫评、直播对话、VR新闻评述等,形成新闻评论的“热传播”媒体矩阵。
以“热媒互动”的形式让受众在观点碰撞、思想交流中找到共识,让主流价值实现更大范围的有效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态创新的同时,新闻评论仍须坚守内容深度和观点价值,不能为了迎合流量而牺牲评论的专业性和思想性。
如在评论灾难性事件时,尽管流量诱惑很大,但多数主流媒体仍坚持采用黑白色调的庄重播报,这种克制反而赢得公众敬意。
未来,随着元宇宙、AR等技术的成熟,新闻评论或将迎来更多突破。
在“乱云飞渡”中坚守评论的灯塔价值
全媒体时代,热点事件如潮水般源源不断,舆论场常常呈现“乱云飞渡”的复杂局面。
新闻评论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在敏锐捕捉热点的同时也要坚守价值底线,发挥“定盘星”和“导航仪”的作用,让新闻评论更有深度、温度和态度。
(一)防范“情绪裹挟”,坚持理性引导
热点事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公众情绪,这种情绪共振既可能推动社会关注,也可能导致舆论失焦。如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刻意放大对立、煽动情绪,引发舆论场非理性争论。
以多起校园霸凌事件为例,事件初期舆论场中以单纯的谴责情绪为主,部分网友对细节的追问常使当事人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遭受二次伤害。
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则不应止步于对个案的道德谴责,应当深入探讨预防机制、心理干预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引导公众理性思考,为问题解决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避免“专业失语”,强化价值引领
当前舆论场仍然存在明显的“专业失语”现象,即专业人士在公共讨论中集体缺席或表达失效。如在经济领域有关政策的关键调整期,专业领域声音的缺位导致谣言四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应当发挥专业桥梁作用,建立专家智库机制,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参与公共议题讨论,运用可视化数据、案例类比等手段降低理解门槛,通过专业评论传播知识,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做好“语境到位”,提升传播效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评论传播面临着一定的“语境错位”困境,即评论内容与受众认知、传播场景之间的匹配失调。
如将纸媒评论直接移植到短视频平台,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又如,在重要议题讨论中忽视文化、民族差异,引发误解。
要提升评论传播效能须做到“语境到位”,区分传播平台特性,既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又可通过动画解读、主播说联播等创新形式提升传播力,实现严肃内容与新媒体语境的有机融合。
构建更具引导力的热点评论新生态
面向未来,新闻评论需要在技术变革与舆论生态演进中不断创新,既适应新的传播规律,又坚守核心价值,构建更具引导力的评论体系。
(一)深化“热点追踪”机制,构建智能化选题系统
在信息过载的传播环境下,新闻评论须进一步提升对热点事件的精准捕捉与深度挖掘能力。
建议依托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区分短期流量热点与长期价值议题,结合社会关切与政策导向,优先挖掘兼具公共价值与传播潜力的议题,确保评论既“快”又“深”,实现从“蹭热点”到“造热点”的升级。
(二)强化“热评引导”功能,打造多元化评论生态
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思想深度与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应发挥“定音鼓”作用,针对重大事件推出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的评论。
鼓励推出轻量化评论,如短视频评述、互动漫评等。同时引入专家、行业代表参与评论生产,形成“专业声音+大众表达”的对话场域,确保观点既“破圈”又入心。
(三)创新“热传播”路径,探索沉浸式交互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须突破传统图文、视频形态,向沉浸式、交互式传播进阶。
建议开发“评论+”产品,如VR新闻评述、AI虚拟评论员等,构建社交化传播矩阵,通过弹幕互动、话题共创等扩大声量,形成品牌影响力,实现形式吸睛与思想触达的双赢。
结语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须以“热点”为镜,照见时代命题;以“热评”为笔,书写思想深度;以“热传播”为桥,连接多元受众。
唯有如此,方能在信息爆炸的舆论场中始终锚定价值坐标,让理性之声穿透喧嚣,让思想之光引领航向,推动社会理性前行。
(作者单位:淄博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从“热点·热评·热传播”看新闻评论的价值引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