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为内核,内容即服务,意义是磁石。新媒体传播的深层生命力,在于超越单纯信息传递,提供直抵人心的价值与意义。贵州桥旅融合报道突破工程成就的传统框架,将桥梁嵌入旅游、文化、地理的复合价值图谱——无人机航拍展现自然奇观、建设者故事激发情感共鸣、“桥见贵州”自驾路线提供实用指南、桥梁主题文创延伸消费场景等,使硬核工程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旅游IP。
以场景为路径,精准嵌入,无缝连接。场景思维是价值抵达用户的精准通道。“村超”选择短视频直播与方言解说,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观看习惯与地域亲近感;贵州桥旅融合报道构建“航拍视觉奇观—自驾路线—文创产品”的多维场景矩阵,让用户在不同触点感知桥梁魅力;“苏超”的场景创新更为立体:线下设置商业综合体、休闲广场、商业街等赛事第二主场,通过巨幕直播、啤酒派对、主题市集,将观赛与夜市经济融合,线上上演玩梗盛宴,“猴王之争”“早茶德比”等地域化话题在抖音收获上亿播放量,形成“造梗-玩梗-再创作”的传播闭环。
这些案例证明,新媒体思维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以用户需求为原点,以价值传递为核心,以场景适配为路径,构建传播者与受众间平等、互动、共情的新型联结,为新闻宣传报道注入强大“破圈”势能。
突破三大瓶颈放大主流声量
拥抱新媒体思维,绝非追逐潮流,而是新闻宣传工作在新形势下破解困局、履行使命的战略选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破解“表达落差”,弥合“认知断层”,筑牢思想根基。传统宣传模式与网生代(Z世代)的话语体系、信息接收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生硬的灌输、单向的宣讲,易被年轻受众视为“说教”而本能排斥。新媒体思维强调平等对话、情感共鸣、网感表达。例如,主流媒体在B站、小红书等年轻平台开设账号,运用动漫、说唱、Vlog等形式解读政策、讲述历史,如央视新闻B站号的《中国UP!》特别节目,因新闻性选题、青春化表达、正能量导向、融合化制作,让典型报道在青年群体中赢得共鸣。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传递主流价值,有效拉近距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心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拓展传播边界,穿透“信息茧房”,壮大主流声量。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受众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分散,极易陷入个性化推送构筑的“茧房”。新媒体思维善用算法推荐、社交裂变、社群运营等手段,使优质主流内容能突破圈层壁垒,触达更广泛、更多元的群体,极大地拓展了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有效对冲杂音噪音,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重塑媒体权威,提升引导效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形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媒体正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新媒体思维强调开放与互动,主流媒体通过搭建开放平台,如天眼新闻客户端“问政”频道,以及新华社在重大事件中的权威快讯与深度解读,都及时回应了网民关切。同时,通过设置互动议题引导公众理性讨论,如央视新闻微博发起的正能量话题等,在众声喧哗中提供权威信息、凝聚理性共识。
这种基于专业、透明、互动的引导方式,更能赢得公众信任,有效提升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同时,通过挖掘和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地方故事,能够更自然、更有效地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地方特色魅力与文化软实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
练好四招功夫传播贵州好声音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作为一线新闻记者,将新媒体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推动贵州好声音“破圈”传播的关键。
深耕用户思维,变“我想讲”为“你想听”。这要求精准画像,深入研究目标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网络活跃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点。叙事方式上要换位思考,坚决摒弃宏大空洞的套话,寻找宏大主题与个体命运的连接点,用具体的人物、鲜活的故事、细腻的情感承载主题,让报道有温度、有烟火气。互动性同样不可或缺,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报道发布后更要积极回应评论、参与讨论,甚至根据有价值的反馈及时调整后续报道方向,让受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强化产品意识,让新闻“好用”又“好看”。要明确每一篇报道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提供何种核心价值。呈现方式上要高度重视视觉表达的力量,灵活运用高质量图片、短视频、信息图表、H5交互图文等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手段,显著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与易读性。例如在报道贵州非遗时可采用一段精美的短视频或一次VR沉浸体验的方式,其感染力远超单纯的文字描述。用户体验的优化贯穿始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平台特性进行适配性生产和精准分发,确保在微信深度文、抖音短视频、微博快讯等不同载体上都能发挥最佳效果。标题制作更是关键一环,既要准确传达报道的核心信息,又要具备吸引点击的网络语感,同时坚决远离“标题党”的误区。
善用场景连接,让故事“活”在当下。这就需要巧妙把握时空节点,敏锐抓住重大节日、热点事件、社会情绪等传播契机,及时策划推出与之呼应的贵州主题故事。技术赋能是激活场景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生成内容等前沿技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新闻体验。平台联动是扩大声量的有效途径,要主动拥抱抖音、小红书、B站等商业平台的巨大流量与成熟生态,建立并用心运营好官方账号,深入研究其算法逻辑和流行趋势,生产符合平台调性、易于传播扩散的内容。同时鼓励记者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IP,成为传播贵州的“网红”面孔。
拥抱数据驱动,让传播“心中有数”。效果追踪是基础,充分利用各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报道的传播范围、用户参与度以及用户画像等核心指标。迭代优化是目标,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结果,系统总结成功经验,深入反思不足之处,持续不断调整和优化内容生产策略与传播路径,让每一次传播实践都成为下一次更精准、更有效传播的坚实基石。
新媒体思维非一时之技,实为新闻宣传在数字洪流中重塑价值、重获话语的生存之道与创新之钥。当用户思维取代传者本位,当产品意识超越简单宣教,当场景连接击穿信息壁垒,新闻宣传方能摆脱自说自话的窠臼,在时代的共鸣中实现真正的价值传递,成为凝聚人心、引领价值的文化坐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