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所具有国际特色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是汕头大学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在李嘉诚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学院秉承“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办学宗旨,有志成为亚洲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汇聚国内外著名传媒专家、学者、教授加盟,创立了独特的模块化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了布局合理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设有新闻学硕士点,是国内重要的创新型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基地。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队伍拥有长期海内外新闻媒体实践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国内外媒体工作经验与外语水准在国内属领先地位。学院在北京、上海设有教学与科研网点,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国际化、全球化。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中心借助首都区位与人才资源等优势,广泛开展与国内外新闻业界、理论界以及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全力打造高水准的互助平台。
学院办学理念
根据现代社会和传媒发展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应用型新闻人才。
办学特色
国际化:国际化师资团队、国际化交流平台、全英与双语教学、参照国际标准的小班教学
重实践:“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强大的实习基地网络、全国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
大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与发展方向
学院采用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发展、自主选择。学生进校不分专业,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取得基础课程所有学分后,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目标自主选择主修专业方向。本院目前重点发展的三个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方向、广播电视传媒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英语、传播实务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的电视新闻记者、编辑;能够从事媒介经营、广播影视节目主持;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网络传播和管理、广告策划、制作以及宣传、公关文秘工作;或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毕业生能熟练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辑与制作能力;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能力;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我国广播电视政策、方针、法规。品德高尚,具有国际视野,电视传播手段应用熟练,英语采写编播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特色。
其中:
广播电视新闻方向: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制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分析、策划、制作、市场运作和管理能力,胜任广播电视媒体及影视、广告、宣传部门之工作。
广电传媒管理方向:广电新闻与商学的交叉,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理论与技能,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传媒市场营销原理与方法;是广播电视媒体管理的专门人才。
新闻学专业(新闻学方向、国际新闻方向、网络传播与制作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英语、传播实务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和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的中英文新闻记者、编辑;从事媒介经营、网络传播、广告策划、制作;宣传、公关文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教学和研究的国际型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的中英文新闻采写、编辑能力;媒介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能力;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国际新闻研究的能力。了解我国新闻政策、方针、法规;品德高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新闻实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特色。
其中:
新闻学方向:具有较强的中文新闻采写、编、评能力;媒介市场分析、策划、市场运作能力;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新闻研究的能力,胜任中文平面媒体工作。
国际新闻(全英)方向:熟练掌握英语的采、写、编、评等基本新闻技能,学生具有敏锐的新闻意识、较强的英语新闻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能胜任国际英语媒体工作。
网络传播与制作方向:以网络传播为学习重点,全面掌握网络传播的内容策划、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等技能。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网站策划、编辑、制作能力,网络新闻业务和网络运营能力,胜任网络媒体工作。
传媒管理方向:新闻学与商学的交叉。学生在扎实的新闻学基础上,系统学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传媒市场营销原理与方法;具备扎实的传媒经营与管理理论,能够满足现代平面媒体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出版策划与经营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编辑实务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出版策划与创意、图书市场营销、出版社经营管理;在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出版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本专业毕业生掌握编辑与出版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市场分析、选题策划、文字加工、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我国有关编辑与出版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品德高尚、具有国际视野,编辑出版实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特色。
国际化师资团队
58%的教师具有海外媒体工作背景;54% 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业务经验,他们的国内外媒体工作经验与外语水准在国内属领先地位。
陈婉莹-教授 院长
一位驰骋于中英文媒体、香港、台湾及美国新闻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及教育家,曾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23年。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纽约市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2000年2月,陈教授受聘为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创办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及硕士课程,首创港大新闻学课程,5年间毕业生遍布中外媒体。2003年2月出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创院院长,兼任港大教授。2004年获邀出任美国国际电视权威大奖PEABODY评委。研究领域:国际新闻及跨媒体传播。
范东升-教授 常务副院长
范东升教授历任中国新闻社编委(副司级)、编辑部主任、美国纽约《侨报》社长兼编委会主任、《华声月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研员,中国博客网高级顾问及专栏作者,具有 20余年的学术研究及从业经验,具备新闻报道及传媒管理相结合的工作经验,对传统媒体及新传媒都有心得,还兼有跨越中、美两国的新闻业务经验,在学术界和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是名记者范长江先生的儿子。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新媒体研究。
Peter M Herford-教授 高层媒介管理培训课程主任
曾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副总裁,世界著名新闻杂志“60分钟”前制片人。在越南战争时,任CBS越南站站长,后担任欧洲站的站长。曾任分管美国十一州的芝加哥站站长,有长达三十年的电视新闻制作与管理经验,曾见证以色列六日战争、希腊政变、1968年法国革命等重大事件。
周翔-教授
美国田纳西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新闻与电子媒体系新闻学硕士、传播学哲学博士(主攻新媒体,副攻统计),承担参与过多项由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基金赞助的有关信息传播技术使用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媒介内容建构、新媒体、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国际新闻与国际传播等。
Perer Arnett-访问教授
世界著名的战地记者,普利策奖得主。50多年的记者生涯,全身投入到战争和国际冲突的报道之中,长期跟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曾独家采访过萨达姆侯赛因和本拉登。
王军-副教授 行政总监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多项教学科研课题,多部电视作品和研究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研究领域:电视新闻、影视艺术、媒介管理。
陈岳芬-副教授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研究领域:中国文学、文化传播。
梁世杰-副教授
拥有19年跨媒体、跨类型实战经验,曾任监制、导演、摄影指导、新闻摄影师等工作,具备丰富的实务运作及管理经验。2000年在纽约CITIVISIONS获得最佳摄影师大奖。
常为民-副教授
曾任《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美国自由论坛亚洲记者项目1997-98访问学者,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Reilly Center for Media & Public Affairs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在《中国日报》工作17年,历任记者、编辑、经济部副主任、香港版总编辑助理,多次随中央领导人专机出国访问。
林爱珺-副教授
长期从事新闻法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复旦大学新闻学在职博士生。研究领域:新闻法。
郑嘉敏-副教授
30年以上的新闻从业经验。历任香港星岛日报记者、编辑、欧洲办事处编辑顾问,伦敦凤凰卫视欧洲台 (PCNE):节目部高级经理,香港亚洲电视:新闻部信息节目主编等职。
杨泓-副教授
前《人民日报》深圳记者站主编。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历任《长江日报》财贸记者、驻北京首席记者、对外报道部副主任、评论理论部主任、总编办主任等职。1997年被评聘为高级记者。1994年起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先后曾三次获中国新闻奖。
王亭立-讲师
美籍华人。2000年至2006年任美国《纽约时报》摄影记者。曾多次获纽约报业摄影记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项、美国全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摄影家称号。
Wyatt Olson-讲师
历任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市《新时报》记者、新泽西州《Asbury Park 新闻》报记者、缅因州班戈市《班戈日报》记者、明尼苏达州《Shakopee Valley报》记者。
Diane Mooney-讲师
曾供职于世界知名的美食媒体《Zagat导报》。曾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担任客座讲师。曾获2004美国诗人克里斯托夫学院奖。
John H.Noonan-讲师
曾做过自由撰稿人和摄影记者。持有英语第二语言教育(TESOL)证书。
叶绍麒-讲师
资深影像工作者。曾任职ATV亚洲电视新闻部、CTN传讯电视新闻部、NBC美国国家广播电视纪录片组、英文虎报、壹周刊等重要传媒。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报导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电视广告及电影等制作并获多个国际奖项。
李立-讲师
四川大学新闻学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是电视文化、大众传播。参与多本专业书籍的写作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一流的教学实验设施,生均教学资源占有全国领先
专业实验室布局合理、设施精良
学院目前拥有电视演播厅、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网络与多媒体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编辑出版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专业实验室,一批精良的实验设备,充分保证了各类课程的教学实验需求,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提供了保证。
融合媒体实验室
2007年3月19日,我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新闻学院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当今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包括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越来越多地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互动式新媒体传播形式。学院将开设媒体融合方向课程,培养能在数码化平台上进行新闻业务的新型传媒人才。
强大的教学实习基地网络
学生校内实习基地---长江传媒在线
长江传媒在线是一个学生自治的、完全按照媒体运营模式管理的校园媒体,它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功能于一体,每一位同学在走出校门前,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这里得到系统、扎实的传媒实务和媒介管理能力训练。
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主流媒体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与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优秀学生将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深圳报业集团、上海东方台、南方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实习。另外学院每年还选派20-30名学生到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星岛日报》、《盛世》杂志等媒体和研究机构实习。
学院设院长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境外交流学习
考生除申请学校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外,还可申请院长奖学金。凡高考700分以上的本院新生,如进校后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并且通过TOFEL等外语考试,可申请获学院提供赴香港大学学习半年,学院提供在港大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折合人民币3.5万元。
我院近几年各类奖学金获得者:
02级黄立坚、蓝晓雁(院长奖学金)
02级曹飞跃(“海上学府”奖学金)
04级郑加良、05级万顷(“美国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交换生奖学金)
04级曾志维(墨尔本大学交换生奖学金)
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配合日常教学计划,学院经常邀请国内外传媒实践界高层和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创造大量机会让学生与名人零距离接触,消除神秘感,更有机会直接提出问题,向名家直接求教。比如,凤凰卫视《时事开讲》特别节目——“从华人视角看国际风云”的演播现场从香港搬到了汕大。“传媒业中的奥斯卡” ,世界著名的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Sig Gissler教授亲临学校,与新闻学习交流、传授采写技艺。“成长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文化讲座,著名现代文化研究专家李欧梵教授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和导演周星驰现身解说心路历程。“南亚海啸与新闻传媒”学术研讨会,凤凰卫视主播、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和同学们在一起亲密交流。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在汕头大学举行全国高校首映礼。我院2005届毕业生陈淑仪,任该片制作助理,并署名。2006届毕业生陈圆明参与该片的后继宣传、翻译及公关宣传工作。
毕业生采、写、编、评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外语水平高(优秀学生可用全英撰写毕业论文、全英答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先进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师资、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新闻学子,他们现已成为各大媒体业务骨干。
李志新
2005届广电新闻
21CN世纪龙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总IPTV项目经理
“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得完美的学院,能提供从理论、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跨媒体的实践平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和应变能力强。”
王碧芝
2004届广电新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普通话环球广播“财经中国”栏目编导:
“在学院四年学习过程的积累,无时不刻体现在我的每一次工作表现当中。”
杨涌彬
2005届广电新闻
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数字电视编辑部。
“记忆中的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个永远激情洋溢的新闻学殿堂,是它赋予了我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无尽的热情。”
杨志雄
2005届广电新闻
广东南方电视台卫星频道(都市频道)记者
“在这里,我学会了两件终身受益的事情,第一:思考;第二:用镜头观察世界,表达感情。
思考使我得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黄 鹤
2004届广电新闻
深圳电视台记者
“没有人大,北广等老校的名望,我们与学院一起成长。因为年轻,活力激情与我们相随。国际化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我们拥有了国际化的目光和视野。国内一流的教学实验条件,让我们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在各大媒体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新闻是年轻人的事业!汕大新闻学院,是年轻新闻人的动力起点!”
古 乔
2005届广电新闻
VNU全球集团广州
AC Nielsen(尼尔森)公司
“感谢学院老师的教诲,使我们坚持正直与诚实的处事原则;坚持内心的纯净和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坚持对事实与真理的探寻。”
陈敬嘉
2005届广电新闻
深圳市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视节目经营组
“学院给予我的这些宝贵财富,使我一直朝着传媒方向不断前行。”
肖珍荣
2004届广电新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可与全国各地的同学一比高下,底气来源于我所学习的学院拥有的资源犹如营养丰富而且搭配得当的美餐:国际化的师资和视野、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先进的办学理念......”
陈淑仪
任2007年第79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颍州的孩子》制作助理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
我院从首届毕业生(2004届)到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就业前景广阔。
汕头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754-2903666
图文传真:0754-2510510
邮箱:o_zsb@stu.edu.cn
网址:zs.stu.edu.cn
校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3号
邮政编码:515063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754-2903651(8:30-22:00)
media.stu.edu.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