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后发制人是先退让一步,以退为进,然后抓住机会一招制敌。
先一步下手固然厉害,但如果不能置人于死地,必然暴露自己,这就给先让一步的人造成机会,变后发制于人为后发制人了。
两个拳师捉对厮杀的时候,一个往往退让一步,而另一个则气势汹汹,一上来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中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与林冲较量,使出毕生功夫,大叫着向林冲进攻,林冲退后几步,看准洪教头的破绽,飞快地一脚踢上去,立时把洪教头踢翻在地。
这是对后发制人生动而传神的描写。
在理论方面,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减灶诱敌、欲擒故纵、开门揖盗、假痴不癫都是后发制人。历史上后发制人的事例极多,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战例。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恼羞成怒,把这些大臣驱逐出朝歌。
周武王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现在是奸人当道,群臣离心离德。”但武王认为伐商的时机还未到。
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朝的百姓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武王还是按兵不动。
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一场大的暴动正在酝酿着。”
武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倒戈反击,引周军杀入朝歌。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所谓时来莫错过,无机莫强求,在时机没有到来的时候,则不可勉强求得。有不少事情是必须靠等待的,如瓜的生长,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会瓜熟蒂落。如果揠苗助长,效果就适得其反。
晋桓温病重,请求朝廷为他加九锡(皇上赏赐大功者衣物九种,叫九锡),以避免身后被清算。皇帝慑于其威势,不得不同意了。
谢安理解了皇帝的心意,就让袁宏草起奏文,起草后,谢安看了,让袁宏再修改。就这样,看了改,改了看,过了十几天,直至恒温死了还没有定稿,加九锡的问题却解决了。
这是用拖延的办法来得到时机的例子,事半而功倍,谢安确实是深谙无为而有为的道理。
战国时的郑庄公就是一个深谙其中之道的高手,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表演。
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但他的地位却被生母和胞弟威胁着。
郑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几乎送命,所以十分讨厌他,而偏爱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俩长大之后,武姜曾几次请求立公叔段为太子,但武公没有答应。
武公一死,武姜以母亲的身份要求继任的庄公,把制邑封给公叔段。制邑是军事要塞,庄公没有答应,武姜又替公叔段要求易守难攻的京城,庄公只好答应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宽城墙。郑国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对庄公说:“都邑城墙的高度,先王都有规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规定修城,您应及时阻止他,以免后果难以收拾。”庄公说:“我母亲希望这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公叔段看哥哥没有对自己采取限制措施,便更加放肆起来,下令让西部、北部的军队听命于自己,并私自接收了周围的城邑来作为自己的封地。公子吕对庄公说:“应及早下手制止他,否则军队慢慢就会被他掌握了!”郑庄公还是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不仁不义的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还没有反应,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聚集粮草,修治武器,扩充部队,准备攻打庄公。国人对此纷纷议论。
这时,庄公说:“时机到了!”派人探听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派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公叔段,公叔段只好逃亡。
对共叔段的所作所为,郑庄公是了然于胸的,他是为了采用“引其发展,陷其不义,突发制人”的谋略,才放纵对方,以争取到臣心、军心、民心,抓住情机以后,终于置对方于死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