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刺耳的嗡鸣划破库尔斯克的天空,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刚抬头,无人机已冲到眼前。 "砰! "弹片擦着头皮炸开,血瞬间染红了他醒目的PRESS背心。
同行四散奔逃时,那架小飞机像长了眼睛似的,死死追着他俯冲。 "不是第一次了,"他捂着流血的头苦笑,"在这儿当记者,被无人机追着炸是家常便饭。"
这个爆炸发生在6月26日下午三点十分。 当时卢宇光正带团队在俄乌边境30公里的科列涅沃村拍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炸塌半边的面包店。
突然警报器疯狂嘶叫,天空出现三个黑点。 "跑! "本地向导的尖叫没落,一架FPV自杀式无人机已贴地冲来。 其他三人成功躲进地窖,唯独卢宇光被逼到空旷的晒谷场。
"它转了个弯绕开草垛,直冲我脑门来,"缝合伤口时他对医生比划着飞行轨迹,"我举着摄像机当盾牌,结果炸得机器粉碎。 "俄罗斯急救医生在伤口里清出两毫米的金属片,发现上面刻着乌克兰厂商LOGO。
事发时他正在记录当地教师的控诉:"上周乌军用无人机投燃烧弹,烧了我们学校图书馆,说里面有俄军电台。 "没人料到,同样的杀人机器几小时后会扑向记录者。
俄国防部的调查通报来得很快。 画面识别显示:这架改造过的商用无人机安装了红外探头,显然能在100米距离分辨人体轮廓。
卢宇光受伤后不到20秒,第二架无人机精准撞击了停放在屋后的采访车,那正是他原定的撤离工具。
"我们正在玩命解密它的操控频道,"前俄军无人机专家米哈伊尔盯着残骸皱眉,"操作者至少观察了你们四十分钟,否则不会等卢单独暴露时才动手。 "他指着机翼上的改装痕迹说:"这比我们缴获的乌军标配款飞得更稳,像是特意为定点清除设计的。 "
就在三个月前,《消息报》女记者安娜在赫尔松被同样的手法炸成碎片。 全球记者保护组织最新数据像刀割般刺痛人心:俄乌开战至今,已有25名持证记者和媒体工作者死亡,其中11人死在无人机攻击下。 而在加沙,死亡的媒体人数字飙升至98。
他在内华达州基地喝着可乐,用操作杆炸死过阿富汗婚礼车队。 "屏幕上人脸只有芝麻大,"他颤抖着向国会作证,"长官说穿长袍的都是恐怖分子,后来才知道误杀了147名平民。 "
这种"上帝视角"的杀戮模式如今在乌克兰被复制。 顿涅茨克某民防组织截获过乌军通讯录音:"右边树丛发现移动目标...管他是扛摄像机还是RPG,炸了再说! "
当俄罗斯把此次袭击定性为恐怖主义行径时,北约发言人却玩起文字游戏:"所有战场误伤都令人遗憾。 "联合国去年制定的《记者保护公约》成了废纸,主要参战国美俄中无一签署。
战火中的记者们只能自力更生, 卢宇光防弹衣内侧缝着特制钢板,能扛7.62毫米子弹却防不住俯冲的无人机破片。
来自利比亚战场的老炮教他:不要连续两天走相同路线,摄像机包要换成反光布料。 "有次我举着自拍杆直播,"美联社的马克说,"乌军狙击手专门打碎我的补光灯,那分明是警告。 "
车顶加装无人机干扰天线,轮胎换防爆型号。 司机伊戈尔拍着方向盘发愁:"这车现在耗油翻倍,可卢老师明天还要去前线难民营。 "
监控视频里,头缠绷带的卢宇光正弯腰收拾炸烂的摄像机零件:"设备没了我用手机拍,观众等着看战火下的普通人呢。 "
路透社的实时伤亡地图显示:2025年前六个月,全球平均每天有1.2名记者伤亡,超70%死在非传统战场的城市巷战。
巴黎有位战地记者用品店老板发现防弹头盔销量翻倍,无奈道:"记者现在采购的装备和特种部队一个级别。"
在基辅的地下掩体里,乌克兰自由记者尤利娅向我展示无人机反制枪。这款重达八公斤的设备能瘫痪五百米内的所有民用无人机。
"上周在哈尔科夫市场,"她喉咙发紧,"我用它击落过一架挂着手榴弹的四旋翼,它当时正冲向排队领面包的妇女。 "她防弹衣肩部别着三枚弹片挂饰,那是三次死里逃生的勋章。
当卢宇光带着未拆线的伤口重返科列涅沃村时,当地孤儿院的孩子用红药水在白布上画了颗爱心。 七十岁的玛利亚奶奶执意用战时配给面粉烤了面包,抹上自家苹果酱塞到他手里:"让世上的人看看,我们还活着。 "
面包店废墟现场,悬着无人机残骸的铁丝网在风中叮当响。 卢宇光把摄像机支在碎石堆上,镜头前是被烧焦的课本残页。 "昨天四年级女生娜斯佳在这哭了半小时,"他调整着撕裂的背心领口,"她没找到心爱的童话书,书名叫做《会讲故事的无人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