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李梓萌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却满是书香的家庭。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教师,虽没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家里却始终弥漫着读书、求知的氛围。不过童年时的李梓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乖乖女”,而是居住家属大院里出了名的 “孩子王”—— 她总带着一群小伙伴四处探索,最调皮的一次,竟牵头拆了院里所有自行车的气门芯。
第二天清晨,邻居们推着没气的自行车站在楼下,你看我、我看你,满脸无奈。躲在窗边的李梓萌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偷笑,却还是被父母抓了现行。本以为会迎来一顿责骂,母亲却没发火,只是蹲下来看着她说:“梓萌,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闯了祸,就得去道歉。”
那时的李梓萌自尊心极强,觉得 “挨家道歉太丢面子”,宁愿被打也不肯去。母亲却拉着她的手,语气坚定:“这不是丢面子,是让你明白,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 最终,李梓萌跟着母亲敲开每一户邻居的门,低着头说 “对不起”。这次经历像一颗种子,让 “负责” 二字深深扎根在她心里,从那以后,她不再随意闯祸,反而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成绩渐渐名列前茅。
高中时,李梓萌遇到了改变她人生的老师蒋秀英。蒋老师发现她在演讲、写作上的天赋,鼓励她尝试主持 —— 每次学校有文艺活动,蒋老师都会推荐她当主持人,还帮她纠正发音、调整台风。正是这份认可,让李梓萌萌生了 “成为专业主持人” 的梦想,也为她后来的求学之路定下方向。
求学:北广的 “追赶者”,把努力刻进日常
高考那年,李梓萌凭借扎实的功底,以辽宁省播音主持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可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了 “压力”—— 班里的同学藏龙卧虎,月亮姐姐、刚强等同学早已积累了不少主持经验,有的甚至出过节目。
为了不落后,李梓萌把 “努力” 刻进了日常。每天清晨,她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操场练声,对着梧桐树朗读新闻稿,从气息控制到吐字发音,反复打磨;课下,她把课本里的多音字、生僻字整理成密密麻麻的笔记,装在口袋里,排队打饭、走路时都拿出来记;周末别人休息时,她会留在播音室,对着镜头练习表情管理,模仿央视前辈的播报风格,直到满意才离开。
有次专业课上,老师让大家模拟《新闻联播》播报,李梓萌因为紧张,漏读了一个段落。课后她没气馁,反而把那段新闻稿抄了几十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直到能流畅播报才罢休。这种 “较真” 的态度,让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刮目相看,也为她后来进入央视埋下伏笔。
大四那年,李梓萌获得了央视播音组的实习机会。进入央视的第一天,她就给自己定了规矩:“多听、多看、多学”。她总黏在邢质斌、李瑞英等前辈身边,前辈们备稿时,她就坐在旁边看,学习他们如何分析稿件逻辑;前辈们录节目时,她会认真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甚至连穿衣搭配都悄悄记下来 —— 有次她穿了件扣子位置较低的衣服录节目,李瑞英看到后温和提醒:“主持《新闻联播》这类节目,服装要庄重,得符合场合调性。” 李梓萌当即回去换了备用服装,此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问题。
央视之路:29 岁登《新闻联播》,戴假发为 “贴合形象”
凭借实习期间的表现,李梓萌在转正前就拿到了《文化报道》的主持工作。她丝毫不敢松懈,每次录节目前,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台里备稿,把稿件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地名都核对清楚;主持《国际时讯》时,为了精准把握国际新闻的调性,她会提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确保播报时既有专业性又有温度。
2004 年,李梓萌开始主持《朝闻天下》,这份工作需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赶去台里。不论寒冬酷暑,她从没有迟到过 —— 冬天天没亮就出门,围巾裹得严严实实,手里还拿着记满生僻字的卡片;夏天怕堵车,她就提前出门,在台里的休息室里继续备稿。就连化妆时,她也不闲着,化妆师给她上妆,她就拿着稿件小声朗读,把易错的地方做上标记。
2006 年,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台里决定让 29 岁的李梓萌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她将成为这档节目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主持人。接到通知时,李梓萌以为自己听错了 —— 毕竟当时《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多是资历深厚的前辈,她的年龄和外形都显得 “格格不入”。台长却对她说:“我们需要年轻的声音,也相信你的专业能力。”
可节目播出后,争议随之而来。有观众认为 “李梓萌太年轻漂亮,不够端庄,不符合《新闻联播》‘国脸’的庄重感”。为了贴合观众对节目的期待,李梓萌做出了一个决定 —— 戴假发出镜。那顶假发是节目组专门为她定制的,长度及肩,发型沉稳,戴上后确实多了几分成熟感。起初她不太习惯,总觉得头皮发紧,但为了节目效果,她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一戴就是很多年。
敬业底色:20 年坚守,把 “救场” 当责任
在主持岗位上的近 20 年里,李梓萌的 “敬业” 早已成为圈内共识。2021 年底,一份《新闻联播》主持人出勤统计表曝光,数据显示,李梓萌在 2020-2021 两年间的出勤次数位列第一 ——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她都坚守在《新闻联播》的演播室。
除了日常播报,她还常承担紧急 “救场” 任务。有次,为了追求更清晰的配音效果,她特意躲到卫生间录音 —— 因为那里安静无干扰,不会被其他声音打断,她就那样跪在马桶旁,拿着稿件念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录音效果达到最佳;孟晚舟女士归国时,央视需要紧急制作《月是故乡明》特别节目,当时正在休假的李梓萌接到通知后,立刻找了家附近的足疗店,在狭小的隔间里用手机完成录音,只为赶上当晚的播出。
有人曾统计,近 20 年的主持生涯里,李梓萌仅读错过十几个字,这样的准确率在高强度的新闻播报中堪称难得。面对偶尔的失误,她从不会找借口,反而会把易错字整理成新的笔记,反复记忆。也正是这份坦诚与认真,让观众即便看到 “失误集锦”,也不愿苛责她,反而觉得 “真实又可爱”。
现状:47 岁单身,把热爱留在舞台
如今 47 岁的李梓萌,依旧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 除了《新闻联播》,她还会参与央视晚会、特别节目的主持,闲暇时则喜欢看书、练声,不断提升自己。不过,她的 “单身” 状态,一直是父母和亲友牵挂的事。闺蜜曾调侃她:“你年轻时为了主持戴假发,把自己的气质搞得太严谨,别人想追都不敢靠近。”
面对亲友的担忧,李梓萌却很坦然:“单身与否不重要,能站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做着热爱的工作,就已经很幸福了。” 她从不把 “年龄焦虑” 挂在嘴边,反而觉得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 如今的她,少了年轻时的青涩,多了几分从容与沉稳,播报新闻时,语气里多了对事件的理解与共情,这份成长,也让观众更加喜欢她。
在互联网上,关于 “李梓萌口误” 的调侃从未停止,但她从不回避这些声音,反而把它们当作 “进步的动力”。她说:“观众的关注是提醒,也是鼓励,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此刻的她,依旧每天凌晨起床备稿,依旧会在化妆时记易错字,依旧把最专业的一面呈现在镜头前 —— 这份对职业的敬畏,或许就是她多年来始终被认可的原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