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那天,我走出考场,脑子里只剩一句话:原来中级会计不是终点,是起点。
9月7号第三批次刚收卷,朋友圈就炸了。
有人哭《财管》时间不够,有人笑《经济法》全是背过的,还有人淡定说《实务》就是课本搬家。
我把三门卷子都翻了一遍,发现出题人根本没想难倒谁,只想筛掉“只刷题不看书”的那批人。
《实务》考收入确认,考合并报表,考政府补助,全是教材里标黑的小标题,但题干绕了个弯,问的是“如果子公司提前确认收入,母公司怎么调”。
很多人直接套公式,忘了看题干里的“提前”两个字,结果一步错步步错。
说白了,考的是你有没有真把书读厚再读薄。
《经济法》更鸡贼,票据、合同、增值税年年考,今年把“电子专票”塞进去,问的是“开票方已红冲,受票方还能抵扣吗”。
不少人背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却没见过电子专票长啥样,直接懵圈。
出题人想提醒:别只背法条,得看看税务局最新公告。
最分裂的是《财管》。
有人提前半小时交卷,说计算量不如模拟题一半;有人最后一秒还在按计算器,说题量翻倍。
我看了下,其实题没变多,是题干里埋了“现金流分阶段”的坑,很多人没画时间轴,导致后面连环错。
时间不够,不是题多,是方法没对。
考完干嘛?
我瞄了眼群里,一半人嚷着要躺平,一半人已经下单CPA教材。
躺平的没意识到:中级和CPA的重合度高达70%,现在趁热打铁,等于白捡三门。
尤其是会计、财管、经济法,中级刚打完地基,CPA直接在上面盖楼,省的不是时间,是重新建立知识框架的痛苦。
但别傻乎乎全报。
CPA的审计、战略,中级几乎没碰过,得先补缺口。
我的做法是:先估分,东奥的估分小程序挺准,去年我同事差两分,系统直接提醒“财管薄弱”,他今年重点攻计算题,过了。
估完分再决定报几科,别一口气吃成胖子。
还有个小细节:今年CPA报名提前到四月,中级成绩十月才出。
如果你现在不开始,等成绩出来再学,直接错过黄金期。
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十月前刷完CPA会计一轮,十月后等中级成绩,过了就继续冲,没过就当预习,怎么都不亏。
说到底,中级证书只是财务人的“驾照”,CPA才是“赛车执照”。
考完那天我走出考场,阳光刺眼,我突然明白:不是考试变难了,是我们该升级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