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抢走15%新闻工作,新传考研为何成“不可替代性”筹码?

诗佳网

一、“新闻无学”?这届考研人被问麻了

考研报名按钮刚亮红灯,新传群里就炸了锅,有人晒出复习资料堆成的“书山”,有人甩出媒体实习证明纠结“要不要冲”。最扎心的莫过于那句灵魂拷问:“学新闻还读研?这年头谁不知道‘新闻无学’啊!”

当AI抢走15%新闻工作,新传考研为何成“不可替代性”筹码?

这话乍听有点扎耳朵,细琢磨却有不少人点头,就说人大毕业的小叶吧,当年本科一毕业就扎进媒体圈,现在跑社会新闻比谁都溜。她总跟学弟学妹念叨:“采访这活儿,靠的是腿勤嘴甜脑子活,课堂上教不了你怎么跟大爷套话,怎么在现场抢机位。”这话跟香港城市大学硕士郑欣怡说的“实践才是主阵地”简直一个调调,人家本科就跟着团队做深度报道,毕业直接进了头部媒体,压根没觉得读研是必选项。

可现实里,教材跟不上行业变化也是真事,前两年有教授吐槽:“刚把短视频传播理论写进教案,人家平台算法又迭代了三轮。”更别说AI写稿、虚拟主播这些新玩意儿,课堂讲的理论转头就成“过时攻略”。难怪有人嘀咕:“花三年啃书本,不如早三年混江湖。”

当AI抢走15%新闻工作,新传考研为何成“不可替代性”筹码?

二、读研不只是学写稿?这波“思维升级”有点东西

但话说回来,新传读研真的只是浪费时间吗,中传毕业的姜慧第一个举手反对,这姐们儿本科读财会,跨考新闻时被亲戚骂“脑子进水”,现在却在互联网大厂当内容策划,年薪让老同学们眼红。

“读研不是学怎么写‘10万+’标题,是学怎么拆‘10万+’的逻辑,”姜慧翻出当年的课表,量化研究、计算传播学、技术伦理,哪门课都跟“写稿技巧”不沾边,却让她摸透了传播的“底层代码”。就说分析爆款视频吧,别人只看点赞数,她能拆出“情绪触发点”“传播裂变模型”,这种能力在AI抢饭碗的当下,成了她的“铁饭碗”。

当AI抢走15%新闻工作,新传考研为何成“不可替代性”筹码?

更绝的是跨学科学习,姜慧抽屉里还留着社会学、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写稿时用到的用户画像分析,全靠那会儿啃的理论打底。”这事儿跟人大新闻学院的改革不谋而合,现在人家跟字节跳动共建实验室,学生研一就得泡在大厂项目里,学的不再是“怎么写消息”,而是“怎么用算法思维做内容”。

三、选考研还是选就业?这道题得这么算

说到底,读研还是就业,像极了逛夜市选小吃,没有最好吃的,只有最对胃口的,想进传统媒体跑现场?不少老记者都说“本科够使”,毕竟跟大爷唠嗑的本事,真不是课堂能教的。但要是想进研究院、高校,或者搞国际传播、AI伦理这些“高精尖”方向,硕士学历几乎是“入场券”。就说2024年国际传播硕士报考人数涨了快三成,为啥?还不是因为懂理论又懂技术的人太抢手。

当AI抢走15%新闻工作,新传考研为何成“不可替代性”筹码?

中传李小莹教授有个“灵魂三问”特别实在:“你清楚目标院校的专业方向吗,你的复习计划能扛住压力吗?你真的想明白为啥读研了吗?”她带过的学生里,有跨考生每天啃书10小时硬刚下来,也有人跟风考研结果半路弃考。“考研不是考记忆力,是考你能不能把‘为什么’想明白。”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新闻这行跟火锅似的,永远在滚锅里翻花样,不管选读研还是就业,手里得有双“不烫嘴”的筷子,这筷子可能是读研攒的理论功底,也可能是实习攒的实战经验,但核心永远是“别停下琢磨”。就像郑欣怡说的:“哪怕工作了,也得像考研时那样拼,毕竟,能握住时代麦克风的,从来不是原地不动的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